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举措

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举措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进一步强调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对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挑战,教师必须树立教育、教学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面向21世纪的教育,就是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它是当今教育的核心。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纵观世界民族发展的历史,谁创新,谁就前进、谁就发展;谁不创新,谁就倒退、就落后、就要挨打。创新如此重要,那么创新的基础在哪里?答案是教育。国际21世纪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然而,目前这个理论上的主渠道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相当多的课堂教学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仍然照本宣科、一言堂、满堂灌,包办代替学生学习,极大地消磨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削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十分必要。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举措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眼前的头等大事。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加该活动并具有积极情
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能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不仅会抑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设置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思维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吸引学生去思考、探索和创造。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引人入胜的寓言、富有哲理的成语、饶有情趣的俗语、幽默省人的漫画、优美动听的歌曲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感觉、新发现和新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讲“我自信,我能行”内容时,引用“长颈鹿和小山羊”的故事;在讲“维护人格尊严”时,引用“胯下之辱”的典故;在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时,播放一曲《爱的奉献》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可见,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以新颖的方式去激发、提高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迷恋学习和科学,其创新意识也会随之培养起来。
  2.巧设疑问,培养创造思维。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教学就要鼓励学生质疑多问。课前精心设计疑问,课堂巧妙提出疑问,以此来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波澜。一是选择耐人寻味的事例,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例如:在讲“个人与集体”时,先播放动画片《三个和尚》,然后进行多层次提问:⑴俗语说“人多力量大”,为何三个和尚没水喝了呢?⑵你认为三个
和尚如何做才能有水喝?⑶假如此时此刻,动画片中的三个和尚在你面前,你将如何对他们讲?这种迂回式提问,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到深,由窄到宽,学生创造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二是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教学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干扰学生,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比如讲“商品”时,我没有直接提问“什么是商品”,而是采取了迂回式提问:a.一提到商品,同学们很自然会想到商店里香脆的牛肉面、可口的饮料、笔挺的西服。那么,他们是怎么来的?他们又将到哪里去?b.大自然中和煦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c.医院里给重病人输的氧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d.劳动产品都是商品,你同意吗?e.你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是不是商品?f.劳动产品是不是商品,关键看什么?这种迂回式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具体,使要传授的知识水到渠成。
  3.鼓励质疑,培养独创精神。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创设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特别要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思考。尤其倡导对教师观点的合理“反叛”,引发师生之间的争鸣,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索精神。例如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教学中,当分析台湾问题时,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剖析了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实质和危害性,大部分学生对此问题达成了共识,然而,有个学生竟提出了异议:“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印尼的东帝汶那样,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来解决台湾的归属问题呢?”一石击起千层浪,立即引起了同学的议论。这时老师首先表扬了他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然后又从更高更远的角度与同学们共同探讨这
个问题,令学生心悦诚服。这位同学得到了鼓励,从此他对政治课有了高度的学习热情,也经常提出一些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探索和独创精神得到了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必须激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存在着教条式教学、雄辩式教学、育婴式教学等误区,教师不容置疑的结论式的口吻将教材观点逐条列出,向学生宣布;或者凭借自己的知识丰富、口齿伶俐、思维敏捷、逻辑严密,沉醉在自己的演讲中和自我辩论中;或者唯恐学生不懂,把问题逐层细致分析,甚至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这样学生完全依赖于教师,没有疑问,不会发现问题,更不会有质疑的精神,不敢“为天下先”,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教师没有教过的不敢做,久而久之,形成了唯师、唯上、迷信、盲从的被动人格。
  4.注重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教学一个关键环节是培养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就教学内容而言,要把课本知识向外延伸,关注社会焦点,关注时代热点,关注自己身边大小事,扩大学生实践的外延。比如,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法制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的实践内容;就教学形式而言,要突破传统课堂模式,把课堂变成学生实践的平台,可以组织辩论会、讨论会、现场模拟、小品话剧演出,还应该走出教室,深入社会,搞调查研究,写调查报告,发现、形成自己的认识见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创新实践能力。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是课堂教学的真谛,教师必须紧抓不放,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人才,才能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到课堂教学设计必
须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坚持个性化原则,让学生学有特色。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创造的本质就是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因此,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坚持创新的个性化原则,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充分肯定、积极发展学生的特长,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展开丰富想象的同时充分展现自我。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对传统教学要有“离经叛道”的精神,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教师还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科学的训练方法,正确的评价制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否则如果教师只满足于传统教学模式而不愿作新的探讨,那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只能成为泡影。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脚踏实地,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为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