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培养与考试改革

创新能力培养与考试改革
 
林培朗(浙江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是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而现行的高校、高中招生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却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考试科目设置无视个性差异,考试内容重点不突出,考试形式和方法单一等。考试改革势在必行,即:按照相对统一、注重个性、全面衡量的要求设置招生考试科目,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规定考试内容重点,采取灵活的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以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来命题、评分,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考试和成绩。

  关键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考试改革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是国力竞争越来越依靠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时代,是国家、民族最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时代。有鉴于此,无论高等学校还是中小学,都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年来,我国的招生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存在着制约创新能力培养的严重问题,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一考试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矛盾分析创新是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各种创新,还指开发新的生产领域,开辟新的生活空间等。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是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的培养和发展。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有力工具,是人们普遍认为比较公平的测量手段,它对教育活动和其他某些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我们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考试,可以认识到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又能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考试,有利于保证教育质量,有利于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科学、不合理、束缚学生思想的考试,则会抑制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发展,使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智力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受到束缚,使学


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目前,无论是高校、高中的招生考试,还是校内的平时考试和毕业考试,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制约、干扰、阻碍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招生考试科目设置不注重个性差异,学生的特长遭扼杀创新能力培养既要把握共性,又要注重个性,而现行的高校招生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过分要求统一,不注重个性差异。每所学校、每个专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和特殊性,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上,在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上,既相同又不相同。比如,高校文科和理工科各专业都要求学生具有高中水平的现代汉语知识和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是共性;理工科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水平,而文科专业则不必如此,这是个性、特殊性。但在高考中,现在是仅按几个科类设置考试科目,并以单一的笔试分数多少来决定取舍。这种统一标准、统一要求似乎很公平、很合理,实际上,它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公平、不合理。高考对中小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按这个导向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重视共性、统一,漠视个性,扼杀特长,从而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其一,个性与创造、特长与创新是紧密联系的,无个性就无创造,无特长就难以创新;其二,百年树人,重在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蹦而就的,而应该从小学、初中抓起。

  2考试内容重点不突出,妨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求知创新能力培养既要给学生适度的压力,促进他们努力学习,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但是,现行的招生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的内容往往范围广、重点不明确,有的难度太大,有的缺乏实用性,有的根本不必要记忆。比如,在闭卷考试中,一大堆的时间、地点、数字、人物、事件、书名、“特点”(或“特性”)和体现作者观点的这原则那原则,等等。这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也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事实上,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在实践


中很轻松地就能记住,而实际工作中没有用的知识即使在考试前花很多时间、很大精力背得滚瓜烂熟,在实践中也会很快忘却;有的知识必须牢记,有的知识在实践中需要时可以查找,只要知道从哪里查找以及如何查找即可。学生在考试的过度压力下缺少自主学习和自由支配的时间,更缺少玩的时间,读书读得乏味,没有兴趣,作业做得厌倦,精神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因而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兴趣与创造发明是紧密联系的,有兴趣才能有求知欲和创造欲。

  3 考试形式和方法单一,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制约创新能力培养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又要重视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现行的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基本上是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情况。这就导致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读书,甚至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画实验,学生课后背实验,其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

  4 命题、评分注重条条框框,创新思维的培养受到阻碍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技术,又要鼓励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大胆探索,有新观点、新见解,等等。但是,现行的招生和学历教育的考试命题、评分往往偏重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理解,致使学生的思想受束缚,创新思维被抑制。这是“以知识为中心”或“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从一次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已经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不学习书本知识,因为记忆、掌握书本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当今世界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学生毕业后工作大多是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研究、解决新的问题,在校时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掌握固然不可缺少,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二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切实进行考试改革创新能力


培养受考试制度的制约,那么,高校招生,初中毕业、升学和学历教育能否取消考试呢?回答是否定的。在我国,大学和高中都还不能向所有求学者敞开大门,即使都能进高中、上大学,也要通过能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考试选拔其中的优秀者进“好”大学、高中和专业。在学历教育中,考试能起督促、诊断、改进和测量教学的作用,考试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可以说,目前和今后若干年内,高中、高校招生和学历教育都不能取消考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招生考试和学历教育的考试应进行改革,强化考试的积极作用,消除或减弱考试的消极作用。

  1 按照相对统一、注重个性、全面衡量的要求设置招生考试科目相对统一,是指所有高等院校相同专业的招生考试科目要统一,所有中等专业学校的相同科类招生考试科目要统一,以政府统一组织考试来保证教育质量,贯彻公平原则。

  注重个性,是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等自主选择发展方向,扬长避短,从而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具有内在动力,使考试竞争产生的“两极分化”变为“多极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各方面创新人才的需要。

  全面衡量,是指既考查学生的知识,又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并将能力、素质的测试分数按适当比例计入考试总分,这将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此,笔者建议将高校招生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科目设置为“2+x+3+y”。“2”是指现代汉语和英语两个科目的笔试,体现各个学校和各个专业的共性及对考生共同的知识要求;X代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古代汉语及其他语种等笔试科目中的几个任选科目(一般以3个科目为宜),体现高校各专业和高中不同科类的个性及对考生特殊的知识要求;“3”是指普通体育的3个共同项目测试(短跑、长跑、铅球或其他项目),体现所有学校对考生共同的身体素质要求,成绩可按50%计算(残疾考生特殊对待);y代表汉语拼音、英语口语、语


言表达、电脑操作、物理和化学等科目的实验操作、绘画书法、艺术表演、武术及某些体育项目等测试中的几个任选项目,体现各校各专业的个性及对考生特殊的能力、素质要求。x科目和y项目由招生学校根据相关专业或相关科类培养目标的要求在申报招生计划时提出意见,然后由省或市招生委员会对各校相同的专业或科类作出统一规定,并尽早向社会公布。为了更好地贯彻公正、公平、公开的招生原则,3+y的测试应由省或市招生委员会统一组织,省、市招生委员会可委托有关机构组织实施某些项目的测试。比如,体育项目测试可委托体委组织实施。在组织体育项目测试时,应在时间安排上照顾女生的生理特点和所有考生的特殊情况(如在测试期间患病等)。

  2 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规定考试内容重点面对信息时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需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需要有较多的自主学习和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要求考试内容要有重点,要少而精,具有实用性。

  考试内容重点不能由一个或几个教师随意确定,而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经专家小组或专业教师集体讨论后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都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即: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其基本要求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具有社会生活和能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有特长,爱劳动,身心健康,等等。根据这个教育目的及要求,语文课的考试内容重点应该是汉语拼音和阅读的知识与能力、规范的文字书写、常用应用文写作等;思想品德课的考试内容重点应该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使学生学会做人;等等。

  高中具有为高校准备生源,同时也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特长的劳动者的任务。其基本要求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和基本的法律观念,具有向某一方向发展的扎实的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特长,爱劳动,身心健康,等等。根据这一目的及要求,在中考、期考和毕业考中,对于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学生,某些相同课程的考试内容重点应有较大的区别。比如,对于理科学生,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和语文科目中的古文的考试内容重点应该是常识性的内容;对于文科考生,数理化科目的考试内容重点应该是基本的或常用的知识。

  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规定考试内容重点,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 采取灵活的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考试内容有不同的特点,要求考试的形式、方法与之相适应,所以考试形式、方法应该多种多样。比如,高中的政治、历史等人文学科的考试,可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的方法,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分析说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中学的物理、化学和高校的某些专业课的考试可采取笔试与动手操作能力测试相结合,标准化试卷考试与撰写小论文、搞小发明相结合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

  4 以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来命题、评分考试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命题中,为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严格按照明确规定的考试内容重点范围进行命题,记忆性的试题要少而精。在一份试卷中,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试题要占较大的比例,简答题、论述题等要把考生引向独立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来回答问题。阅卷评分要“采点给分”与“采意给分”相结合,注重“采意给分”。简答题、论述题等答卷如果有刨见,有新意,言之有理,即使与参考答案大不一样,也给中等以上的分数;非选择题(


主观题)的评分要采取2人或3人同阅一卷、按平均分计算成绩的办法、5 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考试和成绩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对于考试也不例外。目前较普遍的考试形式是闭卷考试,这种考试的成绩主要反映学生记忆力的强弱及应试能力和水平,而很少能够反映其他能力和水平,甚至无法反映。由于考试受时间的限制,有的题很多考生不是不会解答而是来不及做。此外,考得好不好还有一些偶然性因素。比如,试题中的很多内容正好背得很熟,考试期间身体状况不好,等等。因此,不能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而应该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全面衡量,要把笔试分数与其他考试形式的分数结合起来分析,特别要重视思想品德的科学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