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教育改革的核心

创新教育:教育改革的核心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开发育少年的创造力,已成为世界性教育现代化潮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教育也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我们只有牢牢抓住创新教育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才能造就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要求的开拓型人才。

  一、创新、创新教育及其历史必然性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1934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创新的概念。按照他的定义,“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创新”泛指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等。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也不仅表现为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也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以及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总之,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招待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

  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理应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原创性是发展成败的关键,所以它将成为评价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回标的教育模式,是指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形象地说,创新教育不仅要向学生提供“黄金”,更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占有量,不仅是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首要标志,也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竞争能力强弱的首要标志。为此,国际社会在知识领域内开始了一场新的空前激烈的竞争。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反应尤为强烈。各国在制定越来越严厉的专利版权保护制度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


纷纷制定了各自的教育发展规划,开始了世界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浪潮。其中最引人注国的是美国的“2061计划”(2061年是哈雷彗星下一次回归地球附近的年份),其目标是用一代人的时间根本改变美国的教育体制,造就新一代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国民。1995年颁布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确定“重点应是教育学生掌握人们每天使用的多种技能上,比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在工作中具有合作精神。”为适应21世纪的知识经济,自1996年以来,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如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相继出台了各自的教育改革方案。为顺应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为使我国在未来世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我国在确立“科教兴国”成略后又于今年初推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二、确立新的教育观、知识观和学习观

  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只有符合21世纪知识经济的客观实际和要求,进而经过实践才能做到适者生存,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1.关于教育观的思考

  在基础教育中,之所以会出现升学者试科目一手硬,非考试科目一手软;之所以会出现一些学校的音、体、美、劳技课不按部颁课程计划开课的现象,除了“应试压力”外,更深层次是一个教育观的问题。即没有把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上升到适应21世纪社会需求的高度去实施素质教育,没有把德、智、体、美、劳作为具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综合一体化的教育而作用于人的基本素质的墙养,而是把它们分别割裂开来。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体现在人的素质表现,这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这些素质分别表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比如我们说知识的吸收、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体格的强健是不可们废的。因此,从重视德、智、体分别发展,转变到必须注重三者之间联系的发展,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教育观应有


的重要转变之一。

  在人的诸多素质中,创新素质是最可贵、最重要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须成为我们教育指导思想中最基本的观点。江泽民间志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全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讽创新、人才开发财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那么,怎样才能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首先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呢?这就要从教“死知识”、“读死书”转变到人的创新索质培养上来。诸如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容待并鼓励学生的质疑和批评、鼓励和启发学生的想像力等。比如想像力,它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丰富的想象就不会有飞机、轮船、卫星,不会有牛顿定律、相对论。正因为如此,注重想像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目前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国标。不仅强调全面发展,而且特别注重个性发展,是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教育观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社会的人,社会对其成员有一般的要求,这些都是全面发展的共性。但是作为具体的人,由于其先大秉赋,后天的成长经历和接受的影响不同,每人都有其自身的特征井逐步形成相互区别的发展倾向和特长。学生的个性是普遍的绝对的,尤其是学生个性中的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和竞争性应当受到特别的关照和培养。鼓励学生发表质疑观点或批评意见,鼓励学生公开地讨论和争辩,都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环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用是否听话或成绩高低来划分学生的优劣了。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学校师生关系将发生巨大变化,现代教育的发展将依赖于师生关系的重建,拉塞克?维努迪在《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指出:“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


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行为是转变教育观的又一重要内容。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及与此相适应的角色行为是伴随着传统的教育教学制度的产物。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外显的或内隐的观念体系和行为模式。因此基础教育改革,一定要想方设法让教师理解改革的新背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改革,反思自己行为的观念基础与社会基础,自觉地主动地去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肯定地说,学校民主化进程,关系到社会民主化进步及民族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勇敢和创新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社会转型的国家十分重要。

  2.对于知识观和学习观的思考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的定义,知识可分为四类:一是“是什么的知识”,二是“为什么的知识”,三是“怎样做的知识”,四是“谁知道的知识”。人们又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前二类是事实或科学原理和法则,是可以方案化,可以用编码技术做成软件,因而也是信息;而后二类是难以文字化的知识,属诀窍类知识,只存在于个人的大脑中。

  人类知识的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人们头脑中的难以文字化的知识,转变为可编纂的知识。随着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有可能把绝大部分的可编纂的知识由计算机来完成,人类自身将主要生产难以文字化的知识,以及实现后者向前者的转换,也就是说生产观念、创意和心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真正的知识拥有者不再是背诵知识和掌握符号,而是能够不断地阐明未被前人所识别的问题的人,是能够不断地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办法的人。传授知识不只是讲清事实(是什么)釉原理(为什么),而要着重教给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怎样做)。抓住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的教育,就真正抓住了“少而精”的要领。

  从知识观的角度看,技能知识也是重要的。技能教育过去只局限于职业训练方面的考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过去的专门技能已


经普及到各种工作和生活领域,成为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技能,如计算机的运用、现代通讯工具及各种电器的使用等。还有语言、文字的表述,札仪常识等属于人际交往的技能,也都是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要求。

  如何学习,如何有效地掌握知识与技能,进而,如何独立地开拓与加深对知识的获取与理解,并形成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学习观的问题。

  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当今时代被称之为“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增长和变化的加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科学系统是知识系统,更是不断更新的过程;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究的精神。科学在本质上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更新真理。法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指一个人多种智力因素的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参与的一种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必由之路。

  “学为主体”,是从另一侧面强调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建立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同时,还要强调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责任性”。所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教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加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不仅强调课内学习,也强调课外多渠道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交流。当我们的学生都努力使


自己学会独立生活、独立学习,并追求独立研究能力的增长时,他们就必将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会转化为能力,这是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因此实践应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

  “学而时习之”,当赋予它现代含义时应该成为我们的教学原则,显然,“时习之”并不是止于复习,而是只有经常运用才能获得智力的发展。

  创新教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教育体制的创新、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创新、教材创新、教育投资模式创新、师资培训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等等。

  但这项系统工程的实施首先必须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例如现已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终身教育、全民教育、通才教育、个性化教育、创造力教育等问题,都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严峻挑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对我国21世纪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就一定能以百倍的热情,高度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去担负起培养戮以亿计具有创新精神的接班人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