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要从创新教材开始

创新教育要从创新教材开始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要实现这个理想,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不能越俎代疱,教材更不能包办代替,这是因为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知识、能力、人格的有机融合和促进,是外在知识内化过程中多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契合、碰撞后灵感火花的闪现,正象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的那样“创造力是无法教的”,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应该在学生自己的手中。
然而,“教师教,学生学”,却是我们教育的主流,学生所做的仅仅是一个模仿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有人说:“我们的孩子进学校之前是个问号,毕业之后就成了一个句号”,造成这种状况的“罪魁祸首”是教材,教材对教师的示范作用,是造成现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症结之所在。有一个事实可能会让编写教材的专家们感到伤心,那就是多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阻止学生看书,因为教材说得太明白、太直接,规范得太死板,学生习惯于从课本上找答案,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创造力的培养有害无益,因此,现在是彻底否定现行教材编写思路的时候了。

  现行教材大多对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较为重视,而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习信息的及时反馈与调整、因材施教等方面体现不足,甚至是空白。除少数学科外,几次教材改革,在知识内容上修修补补的多,“一纲多本”的编写思想也始终在同一个圈圈内打转转,基本上没有突破传统的思维框架,因而作用也不大。
  从知识内容给出的形式看,多是以“满堂灌”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眼前,采用“注入式”的方法,强行让学生接受知识,重点突出“教”。至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矛盾运动、结论概括的过程分析与探讨、知识运用方式方法的研究等等,教材则缺乏“启”的环境和“发”的空间。

  从学习效果反馈的途径看,教材不能使学生本人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因而既不能有效的对


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又不能维持学习兴奋状态。教师也没有较好的途径知道学生自学的学习效果。近年来,教材开始注意这个问题,比如,课后配备习题答案等,只可惜都是以标准答案这一呆板形式给出,缺乏开放式的特点。

  从组织教材与练习的模式上看,过份强调模仿套用,定向思维,标准一至,学生不能越雷池一步。缺乏“凡学生独立探索出来的结论,不论正确与否”都应该给予肯定鼓励的机制,至使学生勇于探求的锐气和创新意识被有意无意的抹杀,只能循规蹈矩的寻求标准答案,多少发明者就这样被我们的课本所废弃。

  因此,教材的平铺直叙,波澜不兴,使学习者容易产生疲劳感而无兴趣,无法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好奇心,不能使学生从自我“创新知识”中产生成功者的乐趣,因而对学生缺乏持续的吸引力,这不仅对自学不利,而且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观相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