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在科学教学中

  科学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有着不容推辞的责任。作为科学老师,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也深深感到创造给学生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学习动力,创新意识既是创造活动的开始,又是创造活动培养的最高目标。下面就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个问题谈谈我的认识。

   一、创新意识理论基础

  创新意识就是人改造世界,创造新的物质和精神新产品的自觉主动的活动,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它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内在动力。

  意识是指人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创新意识即应理解为凭借语言的自觉创造的心理活动,或创造新事物的自觉心理活动,或有意识的创造心理活动。

   本人认为小学生的创造活动过程,一方面创新意识是创造活动内在的动力,是创造活动的开始并始终影响着整个创造活动,也是创造活动培养的最高目标;另一方面,创新意识是在创造实践中产生、发展、检验与论证,由实践到意识,又由意识到实践,螺旋上升发展,一直贯穿于创新的全过程。

二、创新意识实践基础

(一)、创新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改革中已经把"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写入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观已被社会广泛认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基础、是物质准备,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适应小学生创造教育的开展,同时也是创造学理论不应忽视的一个焦点。

  (二)、创新意识教育需要创造型教师

   1.独特的个性和广博的知识

  创造型教师必须兴趣广泛,经常阅读各种书籍,如小说、散文、传记、评论、报刊等。他们对社会生活也具有很高的兴趣,如经常去图书馆、博物馆等处。另外,他们具有继续发展自己智力水平的愿望。成功的教师往往是具有很强的成就动机,总是全力以赴地去解决各种问题,努力争取比别人做得更好。

    2.敬业态度和教育热情

  成功的教师热爱自己的工作,喜欢学生,对学生表现


出友好、和善的态度。他们所持的教育热情多是以学生为中心。他们对学生反应的感觉和理解也更为明显和深入,这就导致了他们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反应,更注重解决学生的问题,更注重师生的双向交往。

    3.课堂是创新意识培养的主阵地

   创造型教师在课堂及班级事物中表现得更富有责任心,更有效率,更有条理,也更有活力,更具有想象力。而且对教学和学生具有很高的热情。绝大多数创造型教师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并帮助学生独立学习和思维。

   三、创新意识培养的内容与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思维之源--求知欲

  求知欲作为一种动机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相当大,它是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如:在桌上放上两支相隔15 厘米点燃的蜡烛,并设问:若我对着这两支蜡烛的中间吹气,将看到什么现象?大多数学会回答两支蜡烛烛焰将往外侧偏。当学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与他们的猜想矛盾时,学生已"疑上心头"他们的求知欲也得到了激发,接着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几个用气吹纸或薄膜的小实验,总结出初步规律。这样可使学生在一种无意识的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催化学生思维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新精神的力量。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发表新意见,提出新见解,尊重学生差异,充分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为各层次、类型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理想空间。宽松环境的营造,教师给学生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是前提。若教师在对错误的、偏面的见解评论时,善于抽取其中有价值的部分给予肯定,让学生多一点成功体验,这会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恰当的评论可催化学生的思维,反之必然抑制学生思维。教师应明确对学生进行合理评论才能使宽松环境真正形成并得到巩固。

  (三)、在实践中有意识的培养


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

  创新思维并非游离于其它思维形式而存在,它包括了各种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新思维有两种最基本的类型,即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

  在创新活动中,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辐合思维,再从辐合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完成的,这两种思维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发散占主导地位。

  1.展开联想,培养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即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世界上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

  如有一道头脑奥林匹克语言即兴题,请你说出尽量多的虚假的东西,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普通的如假发、假酒、假话,有创造性的如假肢、假新闻等,这种围绕某个事物横向或纵向的展开联想,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为创新思维打好扎实基础。

  2.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变通性是指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即思维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突破常规。思维定势是人对刺激情境以某种习惯的方式进行反应。思维定势可使我们较快的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有时也会陷入思维定势的陷阱。

  如:桌上有个倒扣的高脚玻璃酒杯,杯中有一乒乓球,要求使杯口始终朝下,手不能接触乒乓球,不用其它器材,将从一个课桌移到相距1米的另一桌子上。此题若局限于杯口朝上方可完成的思维定势中,则必然难以解决。应指导学生破除常规,大胆设想和尝试新的途径,通过旋转杯子方式解决问题。

  3.肯定学生超常思维,培养发散思维的独特性。在活动过程中时常出现有些学生对某个题有超常、独特、非逻辑性的见解。在思维独特性培养方面还没有有效措施前,对于学生中出现的这种情况教师的及时肯定,可能是较好的培养发散思维独特性的方式。

  创新思维不能进行孤立培养,它作为创造能力的成分之一,它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密不可分。创新思维发展程度不高,会影响创造性人格形成。因此教师应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新能力,使两者协调发展,培养的目标方可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