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关乎中国企业的未来

创新关乎中国企业的未来
 
“2006全球创新展望·中国”高层论坛综述
□ 本刊记者 杨云龙

9月18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2006全球创新展望·中国”高层论坛在北京畅观楼召开。上百位来自企业界、学术界及公共机构的领导者和思想领袖在这次论坛上一起就中国企业未来创新展开“狂想式”的创新研讨。
从2004年开始,IBM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GIO(Global Innovation Outlook,GIO)的研究,对创新本身的性质及其深入的变革之道展开深入的探索。2006年,IBM公司特别携手智囊传媒,将“全球创新展望”这一最新探索带到中国。
根据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角色与定位,GIO在中国分成了“2+1”的模式:两场沙龙和一场论坛。在6、7月间组织的两次沙龙中,来自21个不同行业的10位专家学者、14位企业领袖、4位政府及NGO人士进行“深潜”式讨论。探讨话题为“探索中国制造的升级之路”和“寻找中国企业在服务经济中的角色”,讨论议题涉及政府的作用、人才和 教育 、管理与文化、网络与 信息技术 、知识产权、商业模式与转型、系统与协作、社会环境等。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谈创新?
本次论坛讨论的主题是创新,这是眼下一个非常热的话题,国家在提,社会在提,各界都在提,那么GIO在中国为什么也要谈创新,这个创新又有什么不同?
论坛召开的日子9月18日也是中国的国耻日,选在这个时候召开论坛是有特殊意义的。国耻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但是真正挨打的日子源起不是“九·一八”,也不是甲午战争,甚至不是鸦片战争,那是什么时候?有专家说是1793年,也是9月份的一天,英国的公使马戛尔尼到承德朝见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和外国通商。但是,40多年之后英国的炮舰让外国的货物充斥了天朝。
200多年前中国是强大的,但是由于缺少变革,仅仅40多年后中国就落后挨打,以至于在


其后的200年内中国一直羸弱,这说明一个国家在其最强大的时候也是其应该变革的时候。
现在的中国正在走向复兴,尤其是“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品牌,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最大赢家。2004年,曾经有一个美国家庭说不要中国制造的东西,把家里所有中国制造的东西扔出去,结果这个家庭一年以后生活一团糟,不得不在报纸上发表失去“中国制造”的日子是什么样的。这足以说明中国制造的强大,回想200多年前的教训和今天中国的内外环境,所以在这个时候、这个时间非常有必要谈一谈“中国制造”的下一步怎么走,如何才能达到“中国创造”?
同时与全球GIO探讨的社会性主题有所不同,在中国创新展望的系列探讨着重关注企业的创新发展问题。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周伟火昆在开场发言中指出,中国创新展望就是找到中国企业目前遭遇的问题,发掘未来的创新思路、方法和路径,其目标是寻求未来企业的决胜之道。

GIO带来了什么?
为打开与会者的思路,智囊传媒总裁、《新智囊》出品人/总编辑傅强先生在论坛上展示了中国创新展望前两场沙龙的探讨成果。中国“GIO”前两场沙龙探讨的着眼点直指中国当前参与全球化经济的支柱行业——制造业,以及未来进入全球化竞争的重点行业——服务业。基于前期“深潜”讨论的发现和成果,这次“狂想”引爆的论坛将探讨主题锁定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傅强在总结前两场沙龙中精彩观点的同时,与会者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创新共识:
变动是永恒的,变动的时代需要创新的思维以及变动的管理;
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术语,而非科技术语——不要试图依靠现有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协作与整合——创新的形态亦呈现新的变化;
管理需要新范式——特别要关注人与组织的关系;
管理学已经呈现跨学科发展态势,“真实的商务和科学案例分析”将是这一人才 教育 成败的关键;
可持续的发展——谋求“企业生态系统”与“企业生命系统”的动


态和谐。

从两个方面展望企业未来
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过程中,企业创新面临着来自“外部生态系统”和“内部生命系统”的双重挑战。
从“外部生态系统”看,企业发展创新的硬件环境涉及政策、政府的作用、外部环境、创新与协作等多重因素;从“内部生命系统”看,企业发展创新的软件环境涉及企业转型、管理和文化、人才和 教育 、 信息技术 等多个方面。
在企业外部生态系统方面,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晓提出了中国制造的第二阶段设想,对“中国世界工厂”从制造到创造的未来走势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断言,只要宏观调控到位、利润增长可期,中国企业仍将长期处于“蓝海”领域。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和谊则认为,企业自主创新需要营造良好的企业外部生态系统。
在企业内部生命系统方面,零点研究集团董事长袁岳立足于未来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创新:基于对人未来需要的管理思路”,并由此提出“中国企业需要确认商业的管理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延伸”;北京市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则从企业创新文化的建立等方面,提出了中国企业应有的管理思路。
在四位嘉宾的启发下,台下的与会者也积极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来自诺基亚(中国)公司的副总裁萧洁云从诺基亚星网工业园的发展实践,提出了企业可以自己营造环境,通过与政府、上下游合作伙伴协作的方式一起构建企业外部的生态系统。她详细介绍说:“星网工业园是从诺基亚本身运作的成本效应来提出,1999年的时候我们在中国已经有两个工厂,正要建第三、第四个厂,每个月制造很多的手机。物流方面对我们是很大的困惑,还有进出口比较复杂的手续,当时我们想可不可以利用做龙头的方式,我们从上游或者下游的角度,从通信行业的供应链角度带动整个通信制造业如何去做,我们于是跟不同的供应商谈,可不可以和我们一起搬到一个地方?这样做就一个目标,降低我们的成本,现在做了六年,我们发现当时做的决定是对


的,不单把成本降低了,而且达到零库存。现在已经有19个不同的供应商在一起,我们用什么打动它们?除了商业的模式,还有在中国的投资环境。我们比较幸运,我们很早跟北京市政府沟通我们要做什么,而且要做一个升级的产业性做法,不单在制造上,在海关、在税务、在商检都是要配合的,不光是水电煤层面,是在整个运营的操作平台上,当时政府对我们非常支持,我们为星网做了一个电子网,在网上可以做进出口通关,这些都可以在24小时做好的。 所以用企业带头对产业的好处,跟政府和供应商沟通是可以达到的,现在不单是产量增加了,而且供应商把研发中心设在北京,这样市场的距离越来越短,对我们来讲可以更快速地供应市场的需求。”
格兰仕集团新闻发言人赵为民也就中国制造的蓝海和红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说格兰仕摧毁行业价值,这种说法可能误导很多人,我觉得换一个词好一些,颠覆行业的游戏规则,因为这个行业并没有摧毁,可能还要长大,我觉得在每个行业不一样的,整个中国肯定是蓝海,但是每个行业可能是红海。创新可以模仿,只要不违反游戏规则,一定是低成本的,在这过程里长大了,你可以自主定游戏规则,在中国目前的阶段,非规范时代的手法,只要合适的可能就是最好的。”
来自清华大学的王以华教授则从企业内部生命系统的角度提出了组织免疫理论,认为如果企业能够建立一套有效组织体系就可以像人类一样具有免疫功能,使企业能够识别外部和内部各种各样的异己,把有益的和有害的区别开来,并不断维护自己的健康。在王以华看来,面对风险变化的环境,企业的适应能力日益成为持续生存发展的前提。管理学界的主流观点主张:变革、快速变革、以变应变,而忽视了企业变革的极限。管理学界忽视了一个常识:即长寿的人首先是健康的人。医学、生物学是否可以给我们关于组织健康长寿的新启示呢?我们的研究命题:什么是健康的企业?什么是企业的免疫系统?什么是威胁其健康的内外“异己”?什么是企业疾病?什么是企业的药方?
总之,GIO论坛这是一个供那些最有远见的企业家和专家迸发思想火花的舞台,既是对现实的解读,也有对未来的探索,其目标是寻求未来企业的决胜之道,GIO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旨在发现跨行业或涉及多种利益的规律或模式。
让我们在这个论坛之后,就开始这场实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