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专家霍金斯:为创意经济发“货币”

创意产业专家霍金斯:为创意经济发“货币”
人物档案:约翰·霍金斯,国际创意产业著名专家,版权研究领军人物,知识产权宪章负责人。
   
  1985年-1990年他担任国际通讯协会执行董事,该组织是全球唯一的通讯技术和政策智囊团体。后来,霍金斯为30多个国家的媒体和协会提供咨询,如包括中国中央电视台,美国广播公司、时代华纳、BBC、IBM、日本广播协会、新闻集团等。
   
  目前,他是Equator集团、电视投资公司及其他公司负责人,还是林肯大学访问学者。他著有《创意经济》等著作,被誉为创意产业之父。
   
  这是一组被反复引用的数据: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
   
  英国最早提倡创意产业,2001年英国创意产业的产值达到1125亿英镑,占GDP的5%,超过任何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同年,在美国,仅创意产业中的核心版权一块,就占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5.24%。“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已经到来”,这句口号已经成为名言。
   
  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如万马奔腾,在创意经济中,创意是灵魂,套上知识产权的外包装,就变成了流通的“货币”。时值2005年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举行,笔者昨天在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上,见到了约翰·霍金斯,并在会后与他进行了交流。如果知识产权是创意经济中的“货币”,那推动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人就是发“货币”的人。霍金斯圆形的眼镜,透出精明,但坚毅的目光,似乎暗示着保护知识产权之路还很漫长。
   
  创意产业竞争最残酷
   
  当霍金斯来沪访问时,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正在火热举行。笔者询问霍金斯对上海创意产业的看法。或许外人看来,创意产业不过是即兴创作,涂涂画画就能赚钱。可霍金斯的答案出乎意料:“我认为这是竞争最残酷的行业。创意产业比其他行业更辛苦。”霍金斯解释说,传统的行业里,你只要价格合理,分销顺畅,就算成功了,每年都可以接着做。然而创意产业


依赖的是新颖,每个作品都不能雷同,一部电影成功了,原班人马再拍一部电影却未必成功。可见,创意产业的成功没有保障,非常艰难。
   
  在霍金斯眼中,传统产业的结构是静止的,公司被一些精英组成的小团体“管理”着。你必须与别人“竞争上岗”,然后屈从于你的领导。然而创意产业里,从事设计和发明的人数大大增加了,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能创作,所以充满竞争。在笔者追问下,霍金斯对上海创意产业从业者提出了建议:你必须熟悉自己的领域,你在上海生活、呼吸上海的空气、所以你要做出特点,找到合理的盈利方式,然后心情愉快地投入进去。不过霍金斯依然很乐观:只要业务娴熟,创意独到,他们都能过上高质量的生活。
   
  说到这儿,或许应该回过头,说说什么是创意产业。这位英国绅士腼腆一笑,“这个问题是我最希望避开的。”随后,他列举了15项内容,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工艺、设计、时装、出版、研发、电影、交互式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摄影、软件、视频游戏。这些项目都基于艺术。但霍金斯显然不满足,他想把科学和无艺术基础的产业也纳入进来。“之所以统称为创意产业,因为这是各国政府能理解的词汇,国际会议也使用这个词。”霍金斯说。
   
  看来,绝大多数人对创意产业的理解并不完整。霍金斯给出了定义,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包括四大产业:“版权产业”:包含了所有创造版权或相关作品为主要产品的产业;“专利产业”包括所有创造、经营专利的产业;“商标产业和设计产业”,不用说,分布更广。
   
  让“点子”变成钱
   
  没有创新,没有创造力,创意经济也就形同虚设。谈到创新,霍金斯哈哈大笑说:“创新这个词已经用得过于频繁,让人们感到疲倦了!我走遍了全世界,人人希望拥有创造力,每个城市、国家都希望以创新闻名。这看起来有点可笑,我甚至希望寻找一个宣称拒绝创新的城市!”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人在琢磨着“我要开公司”;“我要开发软


件”;“我有个拍电影的想法”;“我要出书”;或者“我有一个电子商务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下,霍金斯自己对创造力的认识也在改变,他说,“最开始,我着眼于艺术,在文化领域,这往往被发展为创意产业。但实际上,我觉得还应该更宽泛。我觉得创造力并不局限于所谓的创意产业,而是渗透在各个方面———小镇规划、城市交通、酒店管理以及所有东西上。它变成了人们对个体非凡天赋的赞誉,并且使他们能在公司内部发挥才智。”
   
  当人们摆脱传统,每个个体都有“创造”的欲望时,创新无处不在。从我们清早醒来的那一刻起,直到我们晚上就寝,创新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用自己独创的方式工作时,当我们在商店狂欢购物时,傍晚我们在最喜欢的电影院欣赏大片时,发明和创造一直相伴其间。有时我们自己创新,有时我们享受别人的创新成果。
   
  互联网的兴起开创了信息产业,在网上,大量技术爆炸式增长,人们为.com网站而着迷,简直要被信息技术冲昏头脑。此时,霍金斯却开始担忧,他发现人们痴迷技术,却忘了创新的重要性。一连串的疑问在他脑海中涌现:“如何鼓励人们创新?如何保护创新?如何用点子赢利?”
   
  知识产权就像是照亮黑暗的星光,吸引着霍金斯投入研究,他说:“人们需要用他们的‘想法’卖钱,所以他们的‘想法’必须被赋予某种形式的专利。其他人因获取别人的‘想法’而受益,自然要有所付出。”十几年来,著作权、专利、商标法以及其他法律所有权体系逐步健全,这些法律让人们的“想法”真正变成钱。

  霍金斯解释说:“激励与回报是经济价值链的重要组成,如果他们创造的确实是好东西,它的作者可以赚很多钱。我不介意人们因此而变得富有,不介意作者允许其它人获取那件作品或思想。我们越是走向基于思想和创新的经济体,我们越是需要确保创造这些思想的人应该有不错的生活。否则我们都只能在街上闲逛。”说到这,霍金斯又专门解释了创新者“不错的生活”:“获取报酬的权


利就等于说,我让你拿到一点面包屑。那些创造出不凡作品和产品的人,应该得到更多。因为在某些产业中,做出不平凡的事往往意味着要代价昂贵,风险高昂。他们需要很多钱去支持其它花销。我们既要保护创新者,给他专属权,但又要允许别人接近你的想法、作品。想达到这个平衡,并不容易。”
   
  逼人创新的时代
   
  那么,步入创意经济时代,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霍金斯的答案是:“我想,这种经济里,输入输出都是想法。我认为在这种经济中,大多数人花最多的时间在构思上。这种经济和社会让人们担心他们创新的能力。在那里,他们不是做朝九晚五的重复工作。创意经济是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舞台,哪怕与朋友畅谈、小啜几口酒、凌晨4点就起床———只要找到实际可行的点子,就能成为他们事业、地位、个性化的推动力,这可不是个人的空想。”
   
  乍一听,这样的生活让人们没法墨守成规,求新求变往往充满挑战。但仔细一想,其实我们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创意经济。面对激烈的竞争,每个企业都想破脑袋搞创新。一两个新点子,就能让奄奄一息的企业重现生机,更能让发明者“空降”富人俱乐部。报纸上,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
   
  霍金斯平和地说,如果你看看那些兴旺的公司,他们的成功往往是因为一两个方面与别人不同,或者比别人好。创意经济中的企业家通过创新,开启了隐藏在自己身上的财富宝库。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曾颁发给戴尔电脑公司一项专利,不是给他的产品,而是针对他们销售产品采取的方式———“按需配置”,即按每个客户的需要定制产品。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com也得到了一个专利,专利内容是上网订书的商业模式。霍金斯一语中的:“创造力并不是新发明,也不是一种经济形态,真正新的东西是两者之间的边界,它们联合起来,就能创造非凡的价值和财富。”
   
  说到这儿,霍金斯笑眯眯地说,创意经济这一术语已经在全球广泛传播。这正是他多年奔走的结果。颇感意外的是,霍金斯竟然


是笔者的同行前辈,他最早也是做记者。后来开始关注电视和通讯、媒体和卫星、电缆和新技术。“我有双重身份”,霍金斯介绍说,作为一个商人,他担任着一些公司的董事,这些公司包括电影和电视内容商。而他的第二重身份是学者,帮助国家、城市、企业去开发创造力、管理创造力。
   
  知识产权是种“货币”
   
  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件产品从无到有,通常要经历“设计发明”,“生产制造”,“分配销售”,“消费使用”四个阶段。这个过程像一根直线,从高到低,后者的声音和作用越来越微弱。走完一个过程,有时长达数年。然而,跨入现创意经济时代,我们不得不用“天”计算。计量单位的改变,表明传统工业的四个阶段已经被颠覆了。
   
  霍金斯介绍说,在工业经济结构中,科学家或者工程师设计好蓝图,交给别人说,“这就是我要你做的”,随后生产部门照办。但在创意经济中,“设计发明” 和“生产制造”的界限模糊了,甚至趋于一体化,双方都有平等的交流地位。创作者与生产者之间,不断交流,反复循环。现在,形势更进一步,“设计发明”的人直接与“消费使用”者交流。在某些产业,如果用户或者消费者有“点子”,不少公司直接允许他们设计。一句话,用户变成发明人。然后在令人难以置信的效率下,形成快速供应链。这个过程或许只需要几天时间。
   
  霍金斯感慨地说,越来越多的用户和消费者本身就很有创造力。看看免费的软件、游戏或者旅游产业吧!没有哪家软件公司不依赖用户的反馈进行改进。霍金斯归纳说,我觉得有个趋势:工业经济可能变为创新经济,线性的链条变成了循环链条,当然不是所有产业都如此。比如,“设计发明”者可以由“生产制造”者、 “分配销售”者、甚至“消费使用”者产生。任何一个在生产、分配、消费中的人拥有一个创意,就可以改变原有的生产、分配、消费结构。
   
  霍金斯告诉笔者,1979年第一次来上海时,他站在外滩最高的大楼楼顶,独自一人眺望浦东的乡间。如今,上海的变化翻天覆地。他敬仰上海,因为上海有一种精神、一种能量。霍金斯提醒听众,未来,几乎所有商品和服务都不同程度地依赖于知识产权系统,它让发明和创造成功地商业化。任何公司希望将创新产品的收入最大化,就应尽可能多地申请知识产权。因为在创意时代,知识产权就是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