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不应是“业余教育”

创业教育不应是“业余教育”调查显示,美国90%以上的财富是由创业的一代在1980年以后创造的,但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只有1.94%,国际

创业教育不应是“业余教育”

调查显示,美国90%以上的财富是由创业的一代在1980年以后创造的,但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只有1.94%,国际平均水平则在10%以上。

在2月26日召开的“2011年KAB创业教育年会暨第三届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论坛”上,北京林业大学创业专家路军教授用数据说明了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他认为,青年创业已经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利器,而中国的青年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完善,在即将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大学生创业就业方面的话题将成为两会代表关注的热点问题。

2009年有一项调查,对于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委托的重点研究课题“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由115家高校、37个地方政府、28个企业、近300名课题组成员参与调查研究。研究报告显示, 当前我国大学创业教育仍属“业余教育”,学生满意度不高。

路军认为,创业教育在我国仍属于“业余教育”,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总体而言,水平和层次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和体系。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但还是基本属于“业余教育”,不管是创业大赛,还是创业讲座,大多是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活动,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

湖南大学滴水恩孵化有限责任公司刘玄奇认为,社会环境整体偏向于鼓励学生多拿奖学金,创业的大学生不能得到社会的足够包容以及家人的支持,使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从小众空间走到了边缘地带。“就目前来讲,学生受到的创业教育很有限,大多数人缺乏创业意识,即便想创业,也很少有极具潜力的项目。”

在多年的创业教育授课和研究中,路军发现,大学毕业生创业后面临的困难也非常多。他表示:“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创业绝对人数比例小、创业项目高科技含量少、集中在社会服务业等门槛较低的行业,较难体现大学生在专业技术上的优势。”四川师范大学的张晓宏老师表示认同,他说:“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配套政策支持,国家、学校、社会都应该在软硬件各个方面给予创业大学生大力扶助。”

大学生创业能力有薄弱环节,特别是缺乏实践经验,这也反映出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重知识轻实践的缺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认为,创业教育的成功需要相关的支持服务体系的帮助,比如教育园、孵化器等,也有一些外部特征的模式,比如进入到大的商业园。但很多孵化园都处于温室环境,具有很强的保护性,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孵化器,对此,他提出建议,孵化园将一部分营业场地面向社会招租,“要把狼引进来,否则大学生创业者就会退化”。

大学生创业往往融资渠道不畅,缺乏创业资金。但也有专家表达了不同意见。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谢志远表示:“我觉得资金并不是创业者的首要难题,在温州很多人都是白手起家,关键要看项目的盈利模式是否可靠。”

自2005年KAB项目由团中央从国际劳工组织引进中国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路军认为,KAB项目应该处理好通识性创业教育与创业管理教育的关系,通识性创业教育侧重创业精神、创业相关基础知识,而创业管理教育则侧重对准备实践创业者的具体实操性指导。在这方面,他建议共青团组织发挥组织的独特优势,延伸创业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