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换元思维”作文训练的构想

关于“换元思维”作文训练的构想
高中阶段的作文,是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尽管这种应试文章参加完高考后,几乎就没有多少用场了,也尽管中学阶段应试作文训练出来的能力,到了大学中文系要被教授们一一磨掉,否则据说就与文学无缘了,但中学段的作文还得按高考要求来训练,怪不得中学语文老师的,他们很无奈。尤其是其中也不乏颇有文学素养的人,一边是抒写性灵的呐喊,一边是考试的淫威,他们痛苦着,挣扎着,但最后都无疑倒向了应试这一边,莫非你不要工作了吗?所以,还是说应试作文。痛痛痛!

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花较少的时间(时间要大量地腾出来留给人家理科搞各种各样的练习,领导说了我们的学生理科差,以后要科技兴国咋办)取得较好的考试效果。于是我想到了“换元思维”,用它作为应试作文训练的突破口。高考试卷上说,“不得套作”,还不就是说当前高考作文中有相当数量的作文属于“套作”,所以才提出这个要求嘛。“套作”是最低级的生搬硬套的“换元思维”方式,我也反对。但我们审视一下每年的高考高分作文,有多少不是在模仿?有多少能代表考生真正的写作水平?能得高分的学生,未必能写好一份申请书和一份实验报告。所以嘛,只要“换元”换得高级一点,换得不露声色一点,就得分多多,高兴多多。

那“换元思维”作文训练咋整呢?

其实我手里边也只是有一个很粗糙的“换元思维”训练材料,因为动了心,就多看了几眼,愈多看就愈是动心,脑海里便开始胡思乱想。胡思乱想的结果大体是:先段落语言,后整体构思。

接下来的第一个问题是,确定要训练的段落。分几类来练呢?按传统的记叙、抒情、描写、议论四类吗?到是放之四海,可对考试针对性不强。我觉得应从考场上最容易吸引眼球获得青睐的语段入手,便锁定了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八类语段表达形式(还要进一步推敲),概括各类段落的本质特点,便于学生模仿换元。

第二步,根据特点精选语段。这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平时积累少,名家


名篇记得不多,考场作文又不大喜欢读,给选文增添了困难。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哇,但我还得勉强为之。设想是每类语段选出3-5段,让学生研究,抽象出共同特征。

第三步,教师试笔体验。自己对每类语段都得硬着头皮写一下,体验下“换元”过程中的沟沟坎坎,最好能写出点体会来,便于对学生指导哇。如果不小心写得好,又可以到学生那儿赚取廉价的喝彩,教书人嘛,虚荣心强。

最后,结合学生生活和认知水平选好题目进行训练,每类至少练两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咋个来求索?各位博友,对这个整法有何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