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业正当时

坐在台上,解岩毫不避讳他的双腿——需要一副双拐才能行走。他告诉台下已经以及准备创业的年轻人:自己创办的1+1文化交流中心,这个由残障人组

坐在台上,解岩毫不避讳他的双腿——需要一副双拐才能行走。他告诉台下已经以及准备创业的年轻人:自己创办的1+1文化交流中心,这个由残障人组成的资助型公益机构,并不是因为被逼到一种困境,而是源于自我追求,源于做公益事业的成就感。
  解岩参加的是由团北京市委、昌平区共同举办的“北京青年创业论坛”。国内知名创业家、创业研究专家、创业投资专家、青年创业工作负责人、青年创业园区负责人、青年创业者等300多名代表参加了活动。解岩参与的分论坛围绕“公益创业——理想照亮现实”这一主题展开。
  1+1文化交流中心的声音工作室开播了中国第一个为残疾人服务的网络广播,节目的制作人全是由盲人组成的,2008年还成为中国奥运历史上第一个残障注册媒体。“1+1”的目标是搭建信息平台来满足中国残障人士各方面信息需求。
  虽然是残障人组成的创业机构,但解岩希望大家忽略这一点,而是关注这个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都是符合市场要求,符合消费者需要。
  “残障人群体有各种需求,有公益理想的年轻人,可以进入到这个领域尝试一下。”这是解岩给大家提出的建议。
  论坛的另一位嘉宾是来自视野中国青年教育交流协作会的田林,他创办的是一个青年教育公益组织,主要做两方面工作:一是面对高中生,让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到中学去讲述自己不同学科的教育经历;二是在大学里,帮助大学生去准备求职应聘甚至自主创业。
  “我们就是希望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好地去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信息不对称。”田林说自己做这件事,一开始只是几个朋友去自己的母校,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学弟学妹们,后来感觉这个工作特别有意思有意义。而且,每次去大学做这类活动的时候,学生、老师以及家长们都不愿让志愿者走,特别热切地希望进一步交流。
  当田林和朋友们一起把这项源于志愿服务的工作系统化后,才了解到可以注册成一个公益组织,以逐步获得更多政府还有基金会的支持,一些企业也愿意支持一些项目。
  从6年前在河北省开办免费农民培训机构,到目前以在北京海淀区凤凰岭脚下开办的“小毛驴农场”为平台,通过宣传教育,促进城市和乡村之间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农业等方面达到互动双赢,国仁城市科技发展中心的严晓辉同大家分享了他投身城乡互助公益事业的收获。
  这些亲历亲为的鲜活例子,给论坛的倾听者展示了多个公益创业的成功典范。论坛的组织者,团北京市委有关负责人这样解释公益创业的特点:企业或组织的实现价值不以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以产生的社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所形成的产品或服务或是对客户免费提供,由第三方提供相关资源;或是与客户进行等成本价交换价值。
  这位负责人说,中国公益创业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比较晚,目前已经存在一定的公益创业企业或组织,集中在环保、扶助弱势群体、教育、扶贫、预防艾滋病等领域。
  “回超”是北京回龙观地区足球超级联赛的简称,发起人王玉宇一直与这一地区的公益活动密不可分。随着“回超”发展壮大,很多活动慢慢超出了业余时间组织、业余时间活动的范畴。经过慎重考虑,王玉宇决定走上公益创业之路,草根兰(北京)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在位于昌平的北京青年创业示范园诞生了。从 2009年年初成立,草根兰在一年中除了原有的文化体育活动的策划、组织,还承接了4个公司的年会,婚礼庆典服务30余场。
  虽然公司蓬勃发展,但也遭遇到很多人的不理解和质疑。作为听众,听了“公益创业”讨论后,王玉宇非常兴奋,因为他明白了公益创业中的不少“事儿”和“理儿”:“时间可以检验一切,公益创业的道路我一定会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