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业在中国

公益创业在中国2004年,美国作家戴维·伯恩斯坦出版《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在“社会企业

公益创业在中国
  2004年,美国作家戴维·伯恩斯坦出版《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在“社会企业家及组织全球分布图”上,他标注出了全球34个社会企业的位置,中国的版图上一片空白,5年后,这种尴尬的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
  “社会企业家”是一类特别的经济参与者,与商业企业家以营利为目标不同,他们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将经济资源从较低的领域转入有更高生产力和更高产出的领域”,实现社会利益。事实上,在教育、环保、扶贫、医疗保健、助残等政府和企业力有不逮或者效率低下的地方,社会企业家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企业家正在改善社会的性能。
  在美国,一个叫J.B。施莱姆的男人帮助了数以千计的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中学生进入大学;在南非,一个叫维洛尼卡·霍萨的女人发展出一种以家庭为基础的艾滋病病入护理模式,改变了政府的卫生医疗政策;在巴西,因为法维奥·罗萨的努力,数以十万计的边远农村居民用上了电;还有美国人詹姆斯·格兰特领导了一场全球儿童免疫运动,挽救了2500万个生命;美国人彼尔·德雷顿创建了一个志愿者基地“阿育王”,在超过40个国家资助和支持了1400多名社会企业家,直接资助超过4000万美元。
  而其中最为知名的,无疑是穆罕默德·尤努斯1976年创立的格莱珉银行,它向最穷苦的孟加拉人提供小额贷款,从微不足道的贷款艰难起步,发展成为拥有近400万借款者(96%为妇女)、1277个分行(分行遍及46620个村庄)、还款率高达98.89%的庞大的乡村银行网络,通过格莱珉银行的帮助,穷人实现个体创业,从而永远地摆脱贫困生活,尤努斯也因此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在中国,公益创业事业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人面向社会需要,以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公益创业主要包括创建非营利性组织、兼顾社会效益的盈利性企业等形式,比如安猪创办“多背一公斤”组织,鼓励旅游者出行时多背一公斤书籍和文具,带给旅游目的地的孩子们,开拓他们的视野,并与他们真诚交流;刘润创建“捐献时间”组织,借助互联网力量把志愿者和需求者联系起来;“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通过引入国际环保组织的先进方法,结合中国本地实际,致力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国村络工程办公室”,通过为贫困地区建设信息站的方式,开展信息化扶贫,缩小数字鸿沟。
  据亚洲基金会的调查,美国58%的社会服务组织为非营利组织,而中国非营利组织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比例仅仅为0.34%,不仅远远低于美国,甚至离世界平均水平10%也有很大的落差。在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公益创业也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据人保部和教育部数据,中国目前毕业而未就业的大学生达300万人,有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如果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走上公益创业之路,将可大大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据统计,在 1990年代,纽约市的就业率只增长了4%,而公益机构的就业率则增长了25%。5.12地震之后,中国的公益组织也在蓬勃发展,截至2009年3月底,我国民间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的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9273个,这既推动了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以个人创建的公益组织外,大型企业也在公益创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10月,联想举办“青年公益创业计划 ”,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大学生、年轻白领等青年群体公开征集选拔优秀的公益创业团队,联想将为公益创业团队提供创业资金、社会资源、导师培训等关键支持,辅助青年人以爱心开创未来,迈上公益创业之路。
  联想集团自 2007年12月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开始,致力于履行对价值链伙伴、环境和社会的责任,联想公益创业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公益组织,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能力建设和志愿服务支持,首期总计投入300万的创业支持资金,并和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等机构合作,为部分处于初创阶段的公益组织提供入驻位于北京的“公益孵化器”的机会,为这些公益组织提供免费的场地、免费的办公设备、小额补贴以及全方位的能力建设。到2009年6月,共有超过20家公益组织入驻,其中“多背一公斤”、“山水自然”等机构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如果将公益创业者的个人热情和大型企业在商业领域的资源结合起来,将可能创建出符合现代化商业运行规律的企业,从而将公益创业变为一种能自我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将可大大促进公益创业事业整体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