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运会:汇聚营销智慧

 八运会已随1997年的逝去而成为过去。但1997年10月12日在上海举行的这次运动会,在中国体育史上起到非同小可的历史作用,这不单是因为八运会所取得的辉煌的体育成绩,更重要的是八运会把“体育产业化”这一新名词带进了中国的体育领域。可以说,八运会首先是一次极为成功的体育盛会,但她的意义更在于是一次成功的策划,一次成功的商业运作。

  八运会是本世纪中国最大规模的体育盛会,使簇拥在鲜花和彩旗中的上海,更显喜气洋洋。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投资56个亿,总面积达70万平方米的38个新建、改建的体育场馆。这些撤落在申城各地的构思新颖、建筑颇具特色的体育场馆,不仅使这座现代化的大城市增添了强烈的时代气息,而且使上海成为亚洲体育设施最完备的城市,使上海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由1993年的0.13平方米,增加到0.9平方米,跃居全国首位。而在1993年,当上海市副市长龚学平在北京接过八运会会演时,上海的体育设施还排在全国第25位,上海人引以为傲的仅有的万人体育场,也已使用了近20年。

  为迎接八运会在上海举行,上海需要新建和改建38个体育场馆,再加上运动会的巨额开支,费用将达60亿元,而国家下拨的全部承办经费仅为8000万元。就以往的各届全运会来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往往是政府财政出“大头”,社会各界集资摊派占“小头”,举办大型运动会也就成了举办城市的一项负担。那么,面对如此大的巨额资金缺口,“精明”的上海人该怎么办呢?总不能再走老路吧,要知道60个亿可不是小数目,摊在每个上海人的头上每人该多少你算算看。

  说八运会在中国体育史上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也正基于此。上海人对八运会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策划,策划中包含了许多好点子,最杰出的一个即是上海体育馆——八运会的主会场。

  在东亚运动会上,上海积余了2.4亿元资金,上海市政府利用这些资金创办了上海文化体育事业最大的“造血机构”——


上海东亚集团,让这些钱再“生”出钱来。要建筑总面积达17万平方米,能容纳8万人的主会场——上海体育馆,需12.5亿元的资金。面对巨额投资和还贷压力,上海体育馆从设计的第一笔开始,就倾注了大功能开发的策划思路。从正门步人体育场,最先入眼的是三层环形看台蓝色座椅上,像大型背景拼图那样的广告,这一项每年就有数百万元的收入。看台夹层中精心设置了104套配有国际国内通讯线路和卫星电话线路的豪华专用包厢,每套卖500万,使用期50年。它的广告词相当的诱人:“做50年广告赠一套40平方米的豪华包厢!”因为每个包厢上方都有买方的冠名广告,以致购者纷沓而至。但上海人卖掉一半收回2.5亿元的资金后,就暂停出售了。副市长龚学平说:“因为它很快就要升值了!”观众席下是一座四星级宾馆,上海人将股权转让一半,收回资金 l亿元;管理权又以1000万美元转让给了香港富豪国际酒店公司。观众席的“黄金地段”座位,以俱乐部金卡会员制予以拍卖。围绕体育场的一条宽30米,长达1000米的太平台,变成了“中国第一广告长廊”——“爱心廊”。就连主席台前的那块空地,广州今日集团也以300万元的代价铺上了乐百氏的大红地毯。 l万多平方米的“海洋世界”, l万多平方米的商场和商品展示厅……上海人盘活资金滚动发展,据悉场馆建成时,便已回收了近3亿元的资金。

  而对其他场馆,市政府只给政策不给钱地将任务下放到各区县。于是很多区县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四个字:土地置换。上海人开始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上海的土地还是挺值钱的。静安区将位于黄金地段的静安俱乐部出让,获得2.6亿元资金,然后在地价便宜的地方建立起了静安体育中心。为了让每年的保养费有着落,又别出心裁地将游泳池拾高到了五层楼,腾出空间进行商业开发。

  上海人发现的另一个“金矿”是八运会指定产品和比赛项目冠名权。百事可乐为获指定饮料出资700万元,德拉加电器公司出资600万元获得


男、女足球赛的独家冠名权……各有所得,皆大欢喜。而通往体育馆的一条路上,组委会也将上海人对体育的热情转化成了财富。这条名为“体育爱好者之路”的路上,全是一些刻有各式各样的名字、印有各种手印或足印的石板或瓷砖。而留下个人印记的代价是上千元的资助,此举为组委会筹到上千万元的资金。

  最值得注意的是,八运会上电视转播权实现了零的突破。国外重要体育赛事的主要收入来自电视转播权,但在中国,中央电视台(ccrv)从未为转播全运会付出过一分钱。八运会可就不同了。在上海东方电视台向组委会提出独家转播全运会的微妙背景下,上海人开始与中央电视台展开艰苦的谈判。最终上海人获得了 160分钟的广告时段,价值约160万元的转播权收入。数量不大,但意义重大。

  八运会最精彩的一笔是,集资中没有向群众募集一分钱,却在社会中获得最大的影响,那就是近八万人的志愿者队伍和八运会的志愿者工作部,这甚至在中国的大型活动中也尚属首次。这些志愿者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仅8岁。“用我们的爱心和技能,服务八运会;用我们的真诚和友爱,参与八运会!”这就是志愿者的心声与誓言。

  八运会值得书写的实在太多了,而这些事大多都缘于“策划”二字。正如名气很大的上海人余秋雨所言:“以决定的体育产业化的思路来举办这一次运动会,整个事情就具有了历史观赏价值。产业化使体育真正成为了一种可以让社会各方面深入介入,共同营造的现代文明和国际文明。八运会在这一思路上的成功,比各项运动的新纪录更为重要。” 

  可以说,上海人对八运会的成功策划,是体育商业化在中国的首次最成功的应用,它开辟了中国体育的新走向,必将对中国体育走向产业化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