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启动“公益创业计划”?

何时启动“公益创业计划”?如果能使“公益创业”成为大学毕业生流行的就业新选择,必将有助于“公益&rd

何时启动“公益创业计划”?
  如果能使“公益创业”成为大学毕业生流行的就业新选择,必将有助于“公益”更加快捷地走进社会的日常生活,也必将催生出解决社会问题更多的创造性方案。
  一个叫做“百姓创富”的计划日前在广州正式启动了,主办单位希望通过这一活动推动创业氛围,以“创业带动就业”,为百姓寻找创业方案,还设想“以创富大赛为主打,在广州、东莞、佛山、珠海中山、客家、潮汕、粤西、粤北等八大赛区举行”。在以富为贵、以富为荣、以富为人生成功目标的舆论下,加上着名经济学家捧场和主流媒体造势,这一活动的轰动效应, 应在情理之中。
  逐利、营利乃人之本能。什么样的人能够或者不能够做什么样的生意,只有当事人最为清楚,本用不着高人支招指点。只是商业媒体为了迎合年轻读者的致富梦,便不断地推出立志致富的点子与典型人物。记得今年夏季应届大学生毕业前夕,广东某电视台就报道了广州某商学院一名家庭富有的学生干部出资在校内开服装店的“先进事迹”,说该生看到许多毕业生求职时没有“靓装”穿,于是精明地发现了商机,做起了卖“求职装”的红火生意。这则新闻让我心生悲凉,不知道我们的所谓“主流媒体”想向年轻人灌输什么样的价值观。在美国,有一个着名的非营利机构,叫做“dressforsuccess”,可以翻译为“为成功着装”。这个机构也是专门提供“靓装”给那些一时穿不起高档服装的属于弱势群体的女性求职者,只是人家是非营利的。前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致富梦,后者是为了帮助贫弱者。虽然经营对象和内容大体相同,但一念之差,社会价值观标杆的高低立见。
  这样说,并非非议立志致富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也许也怀有助人的初衷,只是他的“工具箱”里可能尽是来自现实资讯的商业谋略。所以,应该检讨的是长期单向度渲染“致富创业”的媒体,使得“公益创业”的理念缺乏渠道植入人心。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系列诸如脱贫、就业等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哪有闲钱让你去“公益创业”打水漂?
  其实,“公益创业”并非不计成本地为他人做好事,而是在做好事和成本之间寻找平衡,即在保持公益性的同时,利用市场原则,向人们提供教育、医疗、环境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并获得可持续运作的收入, 以传统的企业技术去创造社会价值,以社会利益的原则取代利润最大化原则,其所获得的有限利润也并非进入股东的分配,而是在支付经营者正常工资之后,再投入到企业或者社会。“公益创业”的平台和实体就是“社会企业”,通过建立企业的途径,为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和发展机会。不讲大道理,单说就业拉动吧。“致富创业”对就业并非真的有多么了不起的带动。美国学者ScottA.Shane在200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德、法等国的创业优惠政策事实上都没有产生期待中应有的就业拉动,他因此认为鼓励更多人创业是一项拙劣的公共政策。而“公益创业”也远非一小撮人的自娱自乐。欧盟最近的一项统计指出,“社会企业”提供了880万个工作机会,占到15个老成员国授薪工作机会的8%。因此,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预言,“社会企业”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经济中真正的“增长部门”之一。
  在今天的中国,成千上万学有所长的年轻人无不希望在社会上一展身手,但缺乏资本与机遇的年轻人大多难以在商海中尽情驰骋,只好一辈子受尽资本的欺凌。而目前缺乏创新的所谓“公益事业”,又总是与 “老、少、边、穷”相联,无形中削弱了习惯于城市生活的年轻人的公益热情。如果我们真能将“公益创业”纳入政府鼓励和扶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范畴, 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社会企业”,因为这既可从中锻炼个人商业能力,又可满足实践公益的高层次心理需求。
  如果能大面积启动“公益创业计划”,使“公益创业”成为大学毕业生流行的就业新选择,必将有助于“公益”更加快捷地走进社会的日常生活,也必将催生出解决社会问题更多的创造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