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这位图瓦卢的代表接下来的发言打动了所有在场的人,我将他的发言摘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这位图瓦卢的代表接下来的发言打动了所有在场的人,我将他的发言摘录如下:
  “……大会主席刚刚提到我们的谈判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我代表图瓦卢人民觉得,那样的一个草案是远远不够拯救我们所居住的国家的……外界评价我们国家的代表团让丹麦东道主变得很尴尬,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不是一个外交的请求和抗议,这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存亡的表态……在我的国家,我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卑微的政府部门职员而已,但我必须为了自己的国家在这里强硬的发表意见……(哽咽)今天早上,我哭着醒来,想到我的国家可能会因为一次失败的大会而彻底消失,我抑制不了自己的眼泪,对我这样一个大男人来说,在这样的场合承认自己为此而哭泣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情……(泣不成声,发言结束)”
  全场顿时掌声雷动,在场大部分人都是被那种人性的东西所打动的,。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上一个非常小的岛国,从空中俯瞰图瓦卢,该国整个国土就像是大海中的一条狭长海堤,周围都是无边无际的浩瀚海洋。由于图瓦卢海拔最高点只有4.5米,而当地最大的巨浪则有3.2米。每当台风或暴雨过后,岛上则是一片汪洋。随着气温和海平面的上升,近年来富纳富提(图瓦卢首都)环礁海岸线已向内缩小了一圈,海水推进大约有1米左右。目前主岛上的陆地,最宽的地方也只有几百米,平均宽度只有二三十米。如果海平面再继续上升,那么这个国家将从此被淹没。图瓦卢或将成为首个由于气候变化而沉入海底的国家。从这次大会开始“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今年两会评为“一号提案”的是:《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概念,还是代表、委员分组的审议讨论,“低碳”两字都被反复提到。《政府工作报告》里将“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列为2010年的主要任务,在表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时,特别强调了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在2010年不再只是个流行词汇,将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改变人类传统的高排放、高污染生产和生活方式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将惠及未来的人类。
  一、低碳经济
  (一)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
  是指以(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
  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念的更新。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的支撑。“低碳观念”是“低碳经济”的行动指针。其中,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二)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可以用12个字概括:气候变化、资源耗竭、不再依赖。下面具体看一下其中的内容。)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的客观需要。看两组数据:1、最近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过去50年升温速度是100年升温速度的两倍。这是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七次评估报告2、全球碳排放量在过去8年里增长了三分之一,增长量里的三分之二则来自于中国。在2003年到2006年的4年中,中国能源消耗超过了过去20年的总和,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形势已经非常严峻。
  那么气候变暖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下面通过9组图片让大家情深感受一下那震撼心灵的一幕幕
  全球气候变暖九大危害
  1、   冰川融化及甲烷释放
  有这样一条新闻:
  2009年12月4日,尼泊尔首相率领所有健康条件允许的内阁成员前往“戈尔克谢普”营地开会。其海拔高度为5250米。此举的目的是什么?希望通过此举引起世人对当地气候问题的关注。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前召开此次珠穆朗玛内阁会议,以吸引公众对珠穆朗玛雪峰危机的关注。
  因为这一地区的雪山融化速度不断加快,而由融化雪水形成的湖泊将使附近村民面临洪水侵袭的危险。有关专家表示,喜马拉雅山脚下生活着大约13亿人口,如果山顶冰川的融化速度过快,将会带来毁灭性的洪水。喜马拉雅山是亚洲的水塔,水塔没水了此后,还将出现长期的干旱少雨。
  在北极海底蕴藏着至少数十亿吨甲烷,如果这些甲烷全释放并进入大气,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会造成毁灭性的冲击。当北极冰川覆盖,这些甲烷大量贮藏在永冻层,若永冻层融化,甲烷会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在过去20年中,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40%,平均厚度从3米减至1.5米。形势不容乐观。
  2、   海平面上升
  2009年10月17日新华社播发了这样一条新闻:马尔代夫总统17日召集12名政府内阁成员,在该国海域一处4米深的海底召开了世界上首次水下内阁会议,以呼吁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他们身穿潜水服,在该国首都以北约35公里处的吉利岛海域水底举行了为时30分钟的会议,会议期间总统和内阁其他成员用防水笔签署了印制在白色塑料板上的决议,这份决议的名字叫《来自前线的紧急呼救》,准备送交哥本哈根会议。
  马尔代夫由1192个珊瑚岛组成,全国平均海拔只有约1.5米。根据科学家最近发布的研究报告,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继续下去,马尔代夫将在本世纪内消失。
  3、水源短缺
  淡水资源紧缺,全世界有20亿人"喊渴",其中10亿人不得不饮用污染的水。中国六百多个城市,三百多个缺水,一百多个严重缺水。到2070年,全球稳定径流量将全部用光,全部被污染,全人类将被逼上"上甘岭"。
  看图片,特别是西部,在电视上我们都看到了饮用水都靠水窖储存雨水。
  4、高温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指出,地球温度已经攀升到几千年来的最高峰.人类历史上最热的十年全部发生在最近十四年.
  2003年曾是欧洲最热的一个夏天,热浪共令南欧超过3万5千人丧生,其中仅法国就逾1万4千人。
  5、暴风增加
  在过去数十年,大部份热带海洋的表面温度,上升了0.25 - 0.5摄氏度。而较温暖的海水,可能将更多的能量注入到热带风暴中,令它们更强烈、破坏性更大。
  十几年来,全球四级和五级风的数量几乎加倍,2005年的飓风卡特里纳、2006年的暴风拉里、2009年的暴风莫拉克等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6、物种消失
  每20分钟就有一种动物或植物从地球上消失。现在许多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快。可悲的是,这种灭绝并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为的结果· 据推算地球上大概有1400万到1亿个物种,而科学界所知道的也只有170万种。在这170万种之中,有5-20%的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在动物物种方面,在中国已经有3个物种灭绝,一种在野外消失。
  新疆虎:1916年灭绝 ;亚洲狮:1908年灭绝 白臀叶猴:1882年灭绝;中国豚鹿,1960年;  台湾云豹:1972年灭绝。全球约有19%珊瑚礁已经消失。
  目前,仍然有近百个物种被列为严重濒危和濒危物种。在植物物种方面,中国已经记录了2个物种的灭绝和一个物种在野外的消失。目前有34种被列为严重濒危,49种列为濒危,101种列为弱势。
  7、旱灾和沙漠化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地球上严重干旱地区的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气候变暖导致占全球 41% 的干旱地区土地不断退化,全球的沙漠面积正在逐渐扩大。如我国西南五省从去年年末持续到现在的百年不遇的重大灾害。
  8、人类的健康
  最近几次的流行病背后,仿佛都有某一类动物的身影在背后若隐若现,比如疯牛病和牛,“非典”和果子狸,禽流感和鸡。这些动物被高高地钉在了耻辱柱上,昭示着对人类犯下的罪行。当然,这次我们也”顺理成章”地发现了北美流感背后的动物“元凶”------猪。
  当猪流感的名字还没有叫得很顺口的时候,科学家们突然改口了,叫做“甲型H1N1流感”。原来,虽然这种新型病毒是由猪流感病毒演变而来的,但是让人羞愧的是先得病的是人,而可怜的猪们是被人感染的。这下估计很多人就抓瞎了:“非典”的时候可以轰轰烈烈地灭果子狸,禽流感的时候杀杀鸡,虽然不能解决问题至少看上去相当有气氛,现在替死鬼找不到了,总不可能改名叫“人流感”抓两个人杀杀吧?在网上搜搜人畜共患疾病,一连串惊心动魄的资料就跳了出来:据有关文献记载,动物传染病有200余种,其中有半数以上可以传染给人类。其中鼠疫、狂犬病、炭疽病都是风云一时的“杀手”。近年来由动物引起而在人群中流行的传染疾病呈增多之势。
  科学家们也都承认,人畜共患疾病的增加,一个原因是由于动物生态环境的恶化,另外一个原因是人类对养殖动物的不人道对待。说来说去,还是人干的。
  9、大饥荒
  2007年,全球饥荒灾民超过9.25亿人。而全球暖化对农作物的生产将造成较为严重影响,这也会加剧饥荒的深度和广度。
  联合国报告预计,2009年非洲约有500万人死于与饥饿有关的各种疾病。
  其二,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从工业化进程看,英国、美国等国家在20世纪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或者说走过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除小汽车需要消费油品外,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
  我们都知道,国家工业化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两高:以高能耗、高碳排放。换就话说就是“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
  我们国家要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很难摆脱这一发展规律。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
  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化石能源还可以开采利用较长时间。如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可以用200多年,石油可以用40多年;海水中的氢能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未来资源。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因此,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正是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 “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词解:碳足迹”(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它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
  (三)低碳经济在国外的发展
  有句笑话这样说,金融危机要钱,生态危机要命。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英国人最先提出来发展低碳经济,   2003年英国最早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以来,它迅速为世界许多国家采纳,成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国外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效。可以概括为:创新、发展、管制六个字。
  1、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纵观各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他们大多把重点放在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上,但又各具有侧重点。
  低碳技术的研发中,欧盟的目标是追求国际领先地位,开发出廉价、清洁、高效和低排放的世界级能源技术。
  英、 德两国将发展低碳发电站技术作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
  日本政府为了达到低碳社会目标,采取了综合性的措施与长远计划,资助基础设施以鼓励节能技术与低碳能源技术创新的私人投资。日本还持续投资化石能源的减排技术装备,形成了国际领先的烟气脱硫环保产业。
  美国政府大力发展清洁煤,美国电力目前电力生产的50%来自煤炭,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57%。为了能更加环保,更加高效地利用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自2001 年以来,布什政府已投入 22 亿美元,用于将先进清洁煤技术从研发阶段向示范阶段和市场化阶段推进。例如:开发创新型污染控制技术、煤气化技术、先进燃烧系统、汽轮机及碳收集封存技术等。计划在2012年建成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煤炭发电厂( 称之为“未来发电”)。
  2、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
  英国政府目前不考虑建设新的核电站,降碳的重要举措是发展风能与生物质能,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放在首位。
  近期目标的重点是发展海风能、主动和被动式太阳能装置、水电以及垃圾能等有竞争力的、可尽快实现出口的技术领域;
  中期目标是发展有出口前景的生物残留物、近海风能、能源作物、燃料电池以及太阳光电等技术;
  远期目标:是发展燃料电池、与建筑一体化的光电装置、海势以及太阳能热电等潜在能源技术。
  欧盟强调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高。要求到2020年,各成员国将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占各类能源总使用量的 20%;鼓励使用“可持续性的”生物燃料;到 2015 年,将建成并投入运行 10 至 12 座碳捕获和存储的示范工厂。
  日本在清洁能源方面是强调核电与太阳能的作用。在核电站建设方面,日本计划兴建的 13座核电站中,将有9座在 2017 年之前投入使用。在太阳能方面,提出未来计划在未来 3 年至 5 年内,将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而太阳能发电量是目前的 10 倍,到 2030 年是目前的 40倍。强化太阳能利用世界第一的位置。
  澳大利亚政府对家庭购买太阳能系统,均给予资金奖励,以实现家庭节能减碳。2008年9月实施“全球碳捕集与储存计划”,使澳大利亚对清洁煤技术的投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严格管制,促使企业减碳
  实施严格的能耗效率管制。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大多制定更严格的产品的能耗效率标准与耗油标准,促使企业降碳。如对建筑物进行能源认证,提高新建筑物和修缮房屋的能源效率标准;推广节能产品,逐步淘汰白炽灯等;对贸易商品,例如电冰 箱、计算机,执行更高的节能效率目标,推动改进交通能耗和强调使用低碳燃料,加强对已实施的措施的监管,防止能耗效率问题反弹。政府机构内部开展节能运动等。此外,意大利与日本的能耗管理还具有新的特点。
  意大利自 2005 年1月起对能耗效率管理采取了“白色证书”制度。它是一种对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一种认证制度。企业必须申请“白色证书”,政府核准其最低的节能目标。“白色证书”可以买卖,管理部门可根据市场行情调整价格。对达到节能目标的企业,给予经济奖励。达不到最低节能目标者,可从市场上购买“白色证书”,否则将受到经济处罚。而且,各个企业的节能总额中,政府要求至少有一半是通过采取节能措施而不是购买白色证书来实现。
  (四)低碳经济在我国的认识发展
  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国务院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为主。
  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4回“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
  同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008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
  2008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2008年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强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200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2009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这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在联合国讲坛上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中方立场。
  2009年10月14日,在南通举行的第六届长三角科技论坛上,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作了题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报告。
  2009年10月2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亚洲制造业论坛2009年会上发言时表示,今后国际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传统的资本、资源和劳动力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节能减排也是生产力。
  2009年1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举行会谈。双方会谈后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强调,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十分关键,未来数年清洁能源产业将为两国民众提供大量机会。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会议还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这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我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
  2009年12月7日—19日,根据《巴厘路线图》的规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温家宝总理出席大会并讲话。
  2010年1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会议对电力、煤炭、焦炭、铁合金、电石、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轻工、纺织等重点行业近期淘汰落后产能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并研究了实现目标任务的措施。
  2010年1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复信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中方积极评价并支持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发表的《哥本哈根协议》。重申,中国将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实现提出的国内自主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通过这些数字足以看到我们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所走过的道路,所付出的努力。正向我看到的一幅对联所写的那样:“扩内需,解危机,神州发展喜生瑞;减排放,保气候,世界和谐总是春。”仅用了短短二十六个字,便包含了牛年国内国外低碳经济的大事。
  中国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低碳经济,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我国在20世纪已经痛失了几次机遇,虽然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是还属于高碳经济。面对世界的新形势,走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哪些挑战:
  挑战之一:环境代价。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 ”,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二:能源结构。“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挑战之三:经济结构。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四:技术落后。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
  第五:锁定效应:所谓"锁定效应",是指基础设施,机器设备, 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其使用年限都在 15 年乃至 50 年以上,其间不大能轻易废弃,即技术与投资都会被"锁定".中国在积极发展电力的过程中,如果未能避免传统燃煤发电技术的弊端, 则这些电站 50 年后还会像现在这样较多地排放碳.届时,中国必然已正式承担减排义务,将相当被动.如何在发展过程中,超前运筹,避免锁定效应的束缚和后患,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挑战.
  挑战之五:碳关税。欧盟内部已经开始征收碳关税。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碳关税”的征收,对于中国来说,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均将产生负面影响。在最近20年来蓬勃增长的经济大潮中,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组合:“中美国”。这是哈佛大学经济史教授尼尔弗格森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在2007年3月5日《洛杉矶时报》上一篇名为《买下中美国》的文章中,弗格森宣称,美国和中国不是两个国家,而是同属于一个叫“中美国”的国家,它们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一个储蓄一个消费,一个出口一个进口,一个提供产品一个提供服务,一个储备外汇一个印制美元。他说:“这是极好的联姻。” 当然,这也是一种高碳的联姻。在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面前,这两个国家原有的增长模式都已经难以为继了。  以中美为例:出口方面,若征收30美元/吨碳关税,将会使得中国对美国出口下降近1.7%,当关税上升为60美元/吨碳时,下降幅度增加为 2.6%以上;进口方面,若征收30美元/吨碳关税,将会使得中国对美国进口下降1.57%,当关税上升为60美元/吨碳时,下降幅度增加为2.59%。除却直接影响产业发展外,征收碳关税还将对中国就业、劳动报酬以及居民福利造成负面效应。
  挑战之六:碳交易市场。根据《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CDM,(即“清洁发展机制”)“全球碳交易市场”简单的说就是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开展节能减排项目合作,并用由此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s)”抵扣本国承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些额度还可以在市场上进一步交易。)
  碳交易市场从资本的层面入手,通过划分环境容量,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定义,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本类型。
  词解:“碳资产”:(碳资产,源自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要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开始稀缺,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称为碳资产。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当国际上一些CDM(即“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开发机构到中国找项目时,很多中国企业都不敢相信,像太阳能发电、水电站、风能发电这样的项目,除了收取电价,还能“卖碳”获利,而且收入不菲。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珠江啤酒注册CDM年赚300万
  2009年9月份,全国清洁生产现场交流会在珠江啤酒的广州“大本营”召开。此次会议选择在一家南方的生产企业开,而非北京,可谓罕见。这是珠江啤酒引以为傲的“四大循环经济项目”的功劳。
  作为珠江啤酒“循环经济项目”之一,广州珠江啤酒沼气回收利用项目2009年12月20日在联合国成功注册CDM(即“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每年估计减排二氧化碳达35780吨。这意味着,即使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价格——每吨不低于8欧元出售,珠江啤酒这个项目每年可在碳交易市场至少获得30万欧元的回报。当然,具体的价格根据与买家(瑞士南极碳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极碳资产)签订的协议价格进行。
  据了解,珠江啤酒这个项目总投资超过3000万元。2008年实现沼气发电量为590万千瓦时,余热制冷节约用电180万千瓦时,年经济效益超过560万元。年节电量折合标煤(标准煤炭)2700多吨。
  近年来,珠江啤酒在清洁生产方面投入1.7亿元,而产生的经济效益超3.82亿元。
  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期致力于清洁生产的珠江啤酒可谓名利双收。)
  碳市场的存在则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
  2009年12月7日,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拉开帷幕,一场低碳博弈正在各国之间如火如荼地展开。
  作为影响人类未来最重要的一次全球会议之一, 此次大会对中国能源行业的未来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哥本哈根会议之时,一场波及世界的“全球碳战争”也早已打响。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在首屈一指的高GDP能耗压力下,中国首当其冲的受到了这场“碳战”带来的剧烈冲击。对于中国传统的高碳企业而言,此次会议传递的更多是难以下咽的“杀手”气息。长期以来依靠高能耗与低人力成本组合起来的竞争优势,在低碳时代到来之前面临着巨大的改变,这足以让它们中的大部分黯然退出,成为时代前进时打碎的瓦砾。
  与此同时,一轮新的能源产业崛起态势已然如火如荼。太阳能、风电、核电、智能电网,作为“碳战争”中最为被看好的四路“大军”,究竟谁能在此低碳“新局”中风生水起在行业中引起了广泛猜想。
  不用多说,这场“碳战争”将给中国的产业及社会带来一个巨大的变革。
  “碳战争”已来,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机遇在哪里?
  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以节能降耗为抓手,推进低碳消费。三是发展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四是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一篇文章中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的紧迫性,以及我国面临应对气候变化,减排二氧化碳的严峻形势。他强调:大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传统产业走向低碳经济的第一步;应用先进制造业和发展物联网,是走向低碳经济的突破点;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能与可再生能源,是建设低碳社会的基础;倡导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是建设低碳社会的根本保证。
  发展低碳经济要有转变观念。低碳经济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节能减排、节能环保,特别是这些产业的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但实际上低碳经济除了我们要做好节能减排,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实际上低碳经济首先是一种低碳理念,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按照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每一个人都要转变理念,由高碳生活转向低碳生活。现在社会上出现了所谓的达人,低碳生活的人叫达人,自称达人。实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树立低碳的思想,要转变理念,从自我做起。而低碳经济不仅包括节能环保、节能减排这些产业。实际上每一个产业都有低碳的内容。比如说炼钢厂一吨焦炭能炼多少钢,现在大大降低了焦炭需求量,还炼出了同样的钢,这不就等于了低碳了,也等于是节能减排了。所以低碳经济覆盖了我们各个产业,甚至覆盖到各人的生活。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概念。绝不仅仅是节能环保。
  特别是对我们个人来讲,从理念上来讲,低碳经济有几个名词,大家应该关注。最重要一个名词就叫碳中和,碳中和是什么含义呢?比如说我们天天出差坐飞机碳排放量肯定很大,你下了飞机你要花钱买几棵树去种树,因为树能吸收二氧化碳,这回政府工作报告有一个非常新的名词,叫森林碳汇,碳汇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碳的汇集,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而且把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里面,所以达到了环保、净化空气,防止全球变暖的效果。所以碳中和的比例在大家心目中要树立起来。因为每个人不可能不排放碳,我们企业也一样,不可能不排放碳,一方面要降碳、要低碳,另外一方面要碳中和。要多植树种草,也非常重要。
  大家都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每天都在播“好客山东欢迎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打旅游牌,出尽山东的经济发展,相比之下要比建几座大型工厂的效益要好上百倍,这种低碳发展的理念同样收到好的效益。
  发展低碳经济要淘汰落后能源。4月6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我国近期将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和技术标准的门槛作用,在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这个通知有三个特点:第一,这是少有的从国家层面具体部署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第二,多部委"联合作业";第三,举措严厉。2010年底前,电力行业将淘汰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以上;煤炭行业将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产业政策、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煤矿8000处,淘汰产能2亿吨;钢铁行业在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淘汰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炉等。重点开发新能源,新能源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开展。
  比如我市在农村开展的沼气池项目,就是清洁能源,沼气池是一个埋在房外地下的池子,猪圈和卫生间、厨房里排出来的废弃物,废弃的秸秆都排放到沼气池子里当原料。这些废弃物在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沼气,是一种清洁能源,用于炒菜做饭,燃烧后不会污染环境。剩下的沼液和沼渣,则是非常好的有机肥。这就是所谓的“一池三改”模式,一个沼气池,改造、清洁了农村的厨房、卫生间和猪圈。减少化肥使用也就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发展低碳要创新。比如说在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是电池的问题,怎么样才能通过技术使电池的容量更大、使汽车跑得更远、跑得更快。如果这块有技术突破,蓄电池充一次电,别说跑一千公里、八百公里哪怕跑四百公里、三百公里,那么用不了几年满大街跑的都是电动汽车了,汽油车可能都被淘汰了。所以这就是技术突破的重要意义。现在我们国家已经研制出这种充一次电能跑400的电池。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专门有一小段谈发展科学技术。温总理连续用了三次突破的概念。在关键技术上、在跟我们民生有关的技术上、在战略性技术上都要有所突破。要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在农业生产中,也大量使用了新技术稻田免耕,与传统的耕作方式相比,它取消了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的前提下免耕播种。此举可以保存土壤中的碳含量,保持土壤水分,增强土壤地力,为农业土壤“碳汇”创造条件。
  同时,采取免耕可以减少农业机械的使用,这也就减少了化石燃料的燃烧,即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其次,随着土壤肥力的增加,在耕作中化肥的使用也相应减少。减少化肥的使用,也就减少了一氧化二氮的排放。
  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大踏步向低碳经济迈进。这是趋势,别无选择!
  二、低碳生活
  在低碳概念不断升温的同时,对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在不少普通民众意识里,“低碳”似乎还是一个距离现实生活很遥远的概念。
  新浪网发起的“您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多少?”的调查显示:1036名接受调查者中,仅有22.9%的人表示知道低碳生活方式,有51.1%和26.1%的人分别选择知道一点和不知道;在“您认为低碳生活方式是否容易坚持执行?”选项中,有75%的人表示有点难度,仅有10.3%的人认为容易。虽然近几年中国一直在倡导“低碳”,但“低碳生活”理念真正深入大多数老百姓内心还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有不少农村群众现在把用一次性杯子、一次性筷子作为一种时髦在追求,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更卫生。”
  而在城市,工作浪费纸张、夏天盖着被子开着空调、办公室里的电脑始终不关……生活中的“高碳”行为数不胜数。
  怎么做才算低碳生活呢?我们老百姓如何参与?
  ?         1、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宣传低碳理念等环保理念.
  低碳”不是能力,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思想,一种追求,一种目标,通过我们力所能及的行为,逐渐培养出“低碳生活”的良好习惯。低碳生活简单说: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具体说就是“三低”-----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节能减排”,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更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战略选择。提升“节能减排 ”意识,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一起减少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意义十分重大。追求健康生活,不仅要“低脂 ”、“低盐”、“低糖”,也要“低碳”!“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势在必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选择“低碳生活 ”,是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我曾读过一首诗,非常震撼,愿介绍给大家。
  一只企鹅的告别信:
  别了,地球!
  当黑夜来 临之际,
  我们即将再次迁移,
  虽然生存地跋涉从未停止,
  但这次却没有了目的。
  我孤单地回望家园,
  脚下是日益消融的大地,
  前方之路更加迷茫,
  难以找到片土栖息。
  海水不再寒冷刺骨,
  冰原已失去往日的壮丽,
  需找食物变得如此艰难,
  周围的伙伴们相继死去。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个明天?
  生命的旅程该如何延续?
  末日来的如此之快,
  千万年的守望,
  甚至追寻不到昨日的痕迹。
  生存还是毁灭?
  早已是被漠视的话题,
  愤怒、挣扎,终究敌不过贪婪、索取。
  人类啊,我们弱小的生命,
  不过是你们傲慢的游戏!
  别了,地球!我只有悲伤地离去。
  别了,人类!我只有含泪放弃。
  如果死亡还不能唤醒你们的良知,
  那么,我们宿命的终结将是你们明天的授记!
  2、落实环保行动,增强节约意识, ,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加植树活动。勤俭节约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你我也能做到低碳。
  曾经看过一个公益广告,画面是一个水龙头,一直在流水,慢慢地,慢慢地,水流的速度越来越慢,最后枯竭了,接着,出现了一双大眼睛,流出了两行泪,又出现了一段文字:请节约用水,不然的话最后的一滴水将会是人类的眼泪。有许多人不相信这种事会发生,但是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科学家已经预测在这两个世纪内,人类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节能低碳,成为了我们应做的事。今年的 3月27日晚上的八点30分至九点30分,大家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你在做什么?是上 网、看电视,还是与朋友聚会? 3月27日是“地球一小时”活动日。
  “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它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份最后一个星期六晚上的八点半到九点半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人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减少能源消耗的支持。如果人们都能改变以往一些耗能、浪费等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低碳”生活将会离我们更近。在日常的生活中,处处都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关,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比如,每天人均呼吸,直接释放的二氧化碳有1140克,每年电脑平均间接排放二氧化碳10.5公斤,每年电视平均间接排放二氧化碳1.7公斤,每年电冰箱平均间接排放二氧化碳6.3公斤.....。只要大家思想上具有节约、节能和环保意识,稍加留意,就可以做到节约、节能,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己、利国、利全球。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徒手之劳,这点就可做到。比如,电视机看过之后,电脑用过之后,切断电源;家中照明用灯,一律采用节能灯;洗衣机用过的水,不要倒掉,可以用做冲刷厠所或洗涮墩布;电冰箱尽量减少开门的次数;........。
  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关爱别人,也是关爱自己。
  3、提倡绿色消费低碳消费.
  近来热映的电影《2012》、《阿凡达》不仅带来了令人震撼的视听享受,也将减低“碳排放”推到全人类面前。少用1吨水可减少0.194千克碳排放,爬一层楼梯能减少0.218千克碳排放,少开空调1小时可减少0.621千克碳排放,少用1度电就减少0.785千克碳排放。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关乎全人类包括每一个人的生存,也要靠每一个人的具体行动来实现。
  转向低碳消费重要途径首先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其次是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我国现已全面开始实施“限塑令”。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是多年来人们便利消费最典型的嗜好之一。“限塑令”的意义除了是遏制白色污染,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再次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倡导以低碳生活为主导的科学生活平衡。
  结束语:有一篇文章大家都学过,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好一处梦境中的世外桃源!这是谁写的文章?名字叫什么?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其名篇《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个质朴、自然的田园风光。在那,一切是那麽单纯,那麽美好那麽自然,没有喧闹、没有灾害、没有沽名钓誉勾心斗角。其实这样的自然美景也只不过是作者当时隐居时的一种回归自然的愿望罢了,虽然只是一种愿望,可这样的一幅田园美景世外桃源曾给后人留下了多少憧憬和向往。
  我们只有这么一个美丽的星球,我们和我们的后人都注定要在这里生存。为了人与人的和谐与和睦共处,为了人与万物的和谐与和睦共处,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和睦共处,让你、让我共同伸出手来,用诚心、汗水和智慧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建设我们自己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