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创新需破除“比较优势”观念

企业自主创新需破除“比较优势”观念
 
海信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结束了整个家电产业无国产芯片的历史。在自主创新成为中国企业普遍追求的舆论氛围中,海信的成功无疑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个典型标杆。
但个别企业自主创新的成功掩盖不了整个中国企业在这一问题上的普遍落后,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是,作为一个能够成功研制原子弹和氢弹并在运载火箭技术始终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泱泱大国,为什么在产业层面的技术竞争力却始终处于边缘地位?
当然,一个最为直接的解释是,在技术创新能力上技不如人。但在这之外,还有一种思想和观念上的原因,那就是很多企业在技术选择上都在很大程度上盲从了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造成的结果是长期固守一个优势。
一个最典型的思想是,既然我们在某个产业上没有核心的技术优势,那么就发挥国内廉价的资源优势和低价的劳动力优势,正是在这种扬长避短的思想支配下,大量的中国企业沦落为世界跨国巨头的打工者,以至于整个中国也成为世界的工厂。
从另一个角度看,地大物博的资源优势和人口众多的劳动力优势恰恰成为中国企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退路,而这种退路的存在却反过来削弱企业的创新压力。固守一个优势,企业仅仅能够立足,但若要发展,就必须在对产业和市场的审视中重建新的优势。
与中国企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源匮乏的日本,在没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坐吃山空的情况下,日本的企业都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技术创新上,在世界市场上树立起日本制造的旗帜,从而令日本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日本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能够创造高附加值的脑力劳动;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则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源和廉价的体力劳动。
如是观之,则可以发现一个令中国的企业警醒的问题,那就是对所谓比较优势理论的盲从在思想上阻碍了我们的自主创新意识,而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的存在也弱化了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压力。我们似乎只在考虑扬长避短
,而忽视了补短;我们总在追求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却忽视了产业链条以及国际分工中的等级地位。
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一个普遍影响是,以高投入、高产出并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甚至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而以知识、技术和智慧为推动力的集约型经济却发展缓慢。
一个必然的趋势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正在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过渡,而以知识产权、品牌等为表现形式的脑力劳动成果已经并且仍在整个社会生产和交换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在这个角度上看,即使我们拥有了庞大的资源优势和低价的劳动力优势,但如果不在此基础上尽快构建以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优势的话,中国企业就无法摆脱在世界产业链条中的末端地位。
对中国企业而言,我们有着太多的优势,除了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之外,还有着庞大的国内市场;但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的存在却削弱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压力和动力;而庞大国内市场的优势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国企业图谋世界市场的野心。企业在某个方面所凭借的优势却常常在另外的地方形成劣势。
将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战略的中国企业,不应该固守曾经的发展优势,而应该在扬长的前提下,既要有所选择的“避短”,也要有所选择的“补短”,在产业和市场的双重参照下,建立一种逐渐逼向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动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