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中的技术风险控制

企业创新中的技术风险控制在知识经济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和信息的流动越来越快。这既给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使企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抢抓机遇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技术开发、设计制造到市场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研发是把新设想付诸实施的首要环节,也是不确定性最大的一个环节。许多企业就是因为害怕技术风险,不敢进行技术创新,而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衰落下去。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创新就灭亡”是一条铁律。因此,认识和控制技术风险就成了企业技术创新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引发技术风险的主要因素
  技术风险即由于技术上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这是资金配置风险在企业中的具体表现。技术风险主要源自技术开发与创新中对未知的探索,技术的研发大多处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具有明显的超前性,难以预料的未知因素很多,无明显的规律性,充满了不确定性。例如,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发起了一场旨在攻克癌症的十年规划,这项耗资达150亿美元的技术规划,虽然获得了一些进展,但终因技术上的复杂性超出了人类现有能力,因未取得重大突破而宜告失败。
  引发技术风险的主要因素是:(1)技术本身的不成熟。技术难点的难度要高于预先的估计,有些发明和设想虽然在技术上、市场上都很有吸引力,而且最初看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然而,一旦实施就会发现许多技术问题还没有或无法解决,需要对发明进行较大的改动,甚至还需要进一步的发明去支撑。而企业又可能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和资金,技术创新项目不得不半途而废。(2)辅助性技术的缺乏。有些发明本身技术上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它的成功实施还取决于一些其他辅助性技术的发展,而有些辅助性技术很可能是目前无法得到的。例如,电动汽车技术本身已没有什么难点,但是由于其所需的电池在功
率和耐久性上没有获得突破,所以限制了电动汽车的应用和发展。(3)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企业开始进行一项技术创新时,这项技术虽是先进的,但是由于技术创新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为3-5年,短的1-2年,长的需要10多年)。当技术创新完成的时候,一项更好的技术也许出现了,该项技术创新已变得过时了。而且,当一个企业在进行一项技术创新时,也许还有别的企业也在进行类似的创新。激烈的竞争并不能确保本企业的技术一定会优于别的企业。(4)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一项高技术产品即使能成功地开发、生产、上市,但事先却很难确定其社会和经济效果。例如,有的高科技产品有副作用,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则可能受到限制而不能普遍应用。技术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
  针对引发技术风险的主要因素,可以采取如下风险控制措施:
  一是采用模仿创新战略。模仿创新就是在创新者已经成功的技术创新基础上,投入不多的资金,模仿该项技术,并对其进行补充、提高、改良、完善的过程。模仿创新虽然有跟风之嫌,但却可以节省大量的研发费用,提高成功率,缩短从技术到市场的时间,从而大大降低技术风险。甚至有模仿创新者把原始创新者赶出市场的例子,日本的松下、索尼就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例如,自动聚焦照相机、半导体激光器、复印机等率先创新者均在美国,但现在的市场领袖则是日本。因此,模仿创新是企业广为采用的战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模仿创新都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技术创新手段。尤其对于我国那些研发能力较弱、资金实力不足的中小企业来说,这一创新战略更有吸引力。
  但是,模仿创新要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要求企业有较强的工程设计、生产能力;要在模仿的基础上,用反求工程实现创新技术的本土化或进行二次创新;不能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模仿的起点要高,科学把握模仿创新的时机,最好是模仿尚未市场化的创新科研成果等等。模仿创新一般可以通过购买专利
、许可证和专有技术,并实施反求工程来实现。
  模仿创新也有弱点,就是它不可能达到技术的最尖端。你可以模仿,别人也会模仿,往往大家一哄而上,如浙江永康的太空杯、滑板车,我国的VCD生产线和制药工业应属于此类情况。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世界市场越来越开放的今天,光凭模仿创新已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必须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获得独特的市场地位,这是要十分注意的。
  二是组建技术研发联合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技术创新,风险大,时间长,复杂性高,单个企业往往难以承受。这时如能组建技术开发联合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技术开发风险。技术联合体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内外法人组织联合致力于某一技术或产品的研究开发,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技术联合体是一种以技术创新为纽带横向联合和纵向交叉相结合的合作形式,通常是企业和科研机构以及大学之间的联合。组建技术开发联合体可以有三种类型:一是公司和实验室之间以协议备忘录的形式规定具体的研发项目;二是不但在研发方面签署合作协议,而且在生产方面也风险共担的“合资生产”:三是合作内容包括研发——生产——销售过程的联盟。具体的联合模式可以有:(1)合同模式,即以合同形式确定合作创新过程;(2)项目合作模式,即企业为完成某一特定技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合作投入并合作组织研发过程,共享研究与开发成果的一种合作方式;(3)基地合作创新,是指企业在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共同技术创新基地的一种创新形式,一般由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大学或研究机构提供场地和研究人员;(4)研究公司合作模式,是指由多个大企业为增进和加速某些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而共同组建的股份制形式的合作创新组织。当所选择的技术创新项目的需求来自多个企业,企业可以有选择地参与不同项目的研发。建立技术联合体的优势,首先在于可以获得符
合本企业特点的新技术,并能迅速将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有效避免先前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体系脱节,或缺乏必要的中介组织所致的企业不易获得具有开发价值的新技术问题;其次由技术联合体共同负担技术研发费用,从而降低了单个企业的R&D费用;第三通过联合体内各成员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缩短研发周期,使研发成功率得以提高,有效地降低了技术风险:第四扩大R&D活动范围,单个企业在R&D中的作用会由于其他成员的配合得到放大,产生协同效应,借助联合体的力量从事更多领域、难度更大的R&D活动,从而在较低风险的条件下,获得自主创新的技术,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外的实践都无可辩驳地证明,技术联合体是进行技术开发降低技术风险的比较成功的模式,例如,国外的生物医药研究公司和药厂的技术联合体加快了新药开发上市的步伐,使两方都获得丰厚的利润。在国内,也有许多厂家联合研发创新的成功例子。比如浙江永康超人集团和浙江大学联合攻关研制的超人剃须刀,其噪音和刀片寿命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是建立有效的科技人员激励机制,任何技术研发活动都是由科技人员干出来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始终使科技人员的头脑保持激励状态,发挥他们攻克技术难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技术研发成功率降低技术风险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的决策者能够体察科技人员各种需要与动机,并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提供实现这些需要的机会和环境,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也使个人的目标和利益得到实现。根据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可以考虑建立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1)实现“科技人员持股”的制度。比如,深圳华为公司、四川托普集团能获得迅速的发展,实行“科技人员持股制”是其重要原因;(2)建立和健全企业的福利制度。如住房、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如小孩幼托、夫妻分居等,增强科技人员的安全
感和稳定感,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研发活动;(3)树立“知识是消耗晶”的意识。对科技人员进行终身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他们进入大专院校深造,出国留学、考察、技术交流、专题培训等,为他们创造吸收新思想、开拓新思路、成就事业的环境。(4)设技术难题攻克奖,对攻克技术难关的科技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等。(5)从组织结构人手,给予科技人员以最大限度的创新空间,提供更多发明创造的自由。包括从事研究的自由,在一定程度内失败的自由,提出和交流创新思想和展示研究成果的自由,这方面美国3M公司给予科技人员15%的自由研究时间、建立企业内部科技论坛等做法值得借鉴。
  四是建立科技情报搜集体系。这是一种降低技术风险乃至其他风险的花钱少而效果好的办法。通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技术标准文献、产品样本等,可以查阅到大量与本行业技术创新有关的最新动态和进展,有利于确定研发项目,减少研发重复,获得技术启发以解决具体技术难题,从而降低了研发过程的不确定性。有专家估计,世界上每年发明成果的90%-95%可在专利文献中查到,若掌握英、美、法、德等国的专利文献,就几乎掌握了发达国家成熟技术的60%-90%。5.对技术风险实行过程性控制。在技术研发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技术进展和技术难题的破解程度,并注意相关技术和竞争对手的状况。如遇本企业无法破解的难题或相关技术不成熟,则可以寻求外部技术来源或转移阶段性成果来控制风险。技术开发初步完成后要进一步检验该技术是否便于设计和制造、是否达成与环境的和谐、是否达成与人的心理生理的和谐等,把这些因素输入到技术系统的构思设计中,进一步完善该技术,以便后续阶段的技术创新。在技术开发成功后要及时申请专利,以获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