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中国食品史四大发明

泰国《星暹日报》1992年7月30日刊载一篇署名文章,标题是:中国食品史上四大发明。文中说:豆酱、豆腐、豆浆和豆芽是中国食品史上的四大发明。用古代中国人发明创造

泰国《星暹日报》1992年7月30日刊载一篇署名文章,标题是:中国食品史上四大发明。文中说:豆酱、豆腐、豆浆和豆芽是中国食品史上的四大发明。用古代中国人发明创造生产出来的大豆食品,无论在营养上还是在口味上,都可与动物性食品如肉、蛋、奶相媲美,绝不逊色,因而越来越受世界各国人士的欢迎。
  一、豆酱
  要说起豆酱的来历和发明,真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可以上朔到商代。殷纣王时期名将黄飞虎是濮阳黄河岸边黄家庄人士,为保殷纣王的江山吒咤风云屡建奇功,因殷纣王横征慕敛、残无人道,黄飞虎一怒之下归属西歧后,殷纣王下令对黄飞虎的家乡父老进行血洗,株连九族。黄飞虎当时有个叔叔叫黄伯仲,有一天听说殷纣王要对黄飞虎的家族进行报复屠杀的消息时,刚煮熟了一锅大豆,听到抄家,便携儿带女朝东逃去,逃到黄河岸边被一只破船渡过河后一直沿街乞讨。四、五天后,听说了殷纣王自焚便举家回到了黄家庄,一锅煮熟的大豆溢出锅外,并长满了青苔,满屋里都是臭脚气的味道,黄伯仲把锅里的臭大豆盛出来没舍得扔掉,而把烂豆放在太阳下凉晒;在凉晒的过程中,黄伯仲不断提一粒尝尝,尝的次数多了,感觉味道很好,于是就洒上盐巴做成了饼子,吃饭时就着饭吃,感觉挺好;吃完后,又按原来的做法又煮了一锅大豆,制成酱饼,酱窝窝,慢慢的邻居们都学会了制做豆酱,于是也成了这一带的特色小吃,当时的大豆叫豆子,为了纪念黄伯仲,人们从比把大豆叫做黄豆。
  豆酱也是菌类食物,豆酱是一种有益菌,常吃有有益身体健康,吃豆酱可以开胃,增加食欲,助消化,养肝脾.更重要的是常吃豆酱的人可以预防前列腺炎,常吃有缓解疼痛的作用,还发现经常食用豆酱作副食,还可以降低血脂和蛋固醇,这豆酱成了人身健康的宝贝。
  酱油是从豆酱演变和发展而成的。现在已知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中国就已经比较普遍地酿制和食用酱油了。而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林洪着《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记述。
  二、豆腐
  淮南堂是我国淮南一家豆腐坊的名字,原是为了纪念豆腐的发明人——汉代淮南王刘安而起的。
  我国明代着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有“大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的记载。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为淮南王。他雅好道学,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惜重金广招方术之士,其中较为出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晋昌、毛被、左昊八人,号称“八公”。刘安幽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炉,炼仙丹以求寿。相传一次用黄豆浆汗与卤水共煮时,偶然发现凝固成块;当地胆大农夫取而食之,竟然香嫩可口,于是取名“豆腐”。北山从此更名“八公山 ”,刘安也于无意中成为豆腐的老祖宗。传说刘安后来在八公山“升天”,山上修建了淮南王刘安庙, “八公山豆腐”,也因此而名扬天下。
  古人记载:“中国素食者必食豆腐。夫豆腐者,实植物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
  三、豆浆
  豆浆起源于中国,相传是1900多年前西汉淮南王刘安所发明,《本草纲目》记载:“豆浆,利气下水,制诸风热,解诸毒”。以下为“豆浆孝母”典故:
  淮南王刘安非常孝顺父母,其母喜吃黄豆。汉高祖十一年时,淮母偶染小恙,刘安便将黄豆细磨成粉,用水冲之,并加盐以调味,孝送母亲饮用。水入处,却见凝集成乳浆,淡香微清,观之细白匀嫩,如乳母之奶也。淮母大喜,饮之,顿觉神清气爽,病亦立好。于是,孝母豆浆由淮南而流传开来。
  豆浆性平味甘,春秋饮豆浆,滋阴润燥,调和阴阳;夏饮豆浆,消热防暑,生津止渴;冬饮豆浆,祛寒暖胃,滋养进补。鲜豆浆适宜四季饮用。中国的磨豆浆技术, 从唐朝传入日本,宋朝传入朝鲜,19世纪初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目前豆浆已风靡世界各地,被全球公认为国际性保健饮品。
  四、豆芽
  豆芽,在中国老百姓餐桌上是最普通不过的蔬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这样记载:唯此豆芽白美独异,食后清心养身,具有“解酒毒、热毒,利三焦”之功。中医典籍中,更将黄豆芽列为益寿食物的第一名,而绿豆芽则位居第六。
  中国发明豆芽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创造发明者已不可考。最早的豆芽,是以黑大豆作为原料。《神农本草经》称豆芽为“大豆黄卷”,记做法说:“造黄卷法,壬癸日以井华水浸黑大豆,候芽长五寸,干之即为黄卷。用时熬过,服食所需也。” 对其名解释为:“大豆作黄卷,比之区萌而达蘖者,长十数倍矣。……始生之曰黄,黄而卷,曲直之木性备矣。木为肝藏,藏真通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大筋聚于膝,膝属溪谷之府也。故主湿痹筋挛,膝痛不可屈伸。屈伸为曲直,象形从治法也。”
  早时豆芽用于食疗和道家养生。《神农本草经》说豆芽主要治风湿和膝痛。李时珍在此基础上,称豆芽为“豆黄”。《延年秘录》记:“服大豆,令人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气力。补虚能食,不过两剂。大豆五升,如作酱法,取黄捣末,以猪肪炼膏,和丸梧子大,猪肪:猪油。梧子:梧桐子。每服五十丸至百丸。温酒下,神验秘方也。肥人忌服。” 豆芽作为素菜食用,较早见于林洪的《山家清供》:“温陵人家,中元前数日,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以糠皮置盆中,铺沙植豆,用板压。长则覆以桶,晓则晒之,欲其齐而不为风日损也。中元,则陈于祖宗之前,越三日出之。洗,焯以油、盐、苦酒、香料可为茹,卷以麻饼尤佳。色浅黄,名‘鹅黄豆生’。”
  黄豆芽性味甘微寒。能清热利湿、消肿除痹。用于脾胃湿热,因倦少食;脚气水肿或湿痹拘挛。此外,现代又用于寻常疣。中医认为,绿豆芽其性凉、味甘无毒,能清署热、调五脏、解诸毒、利尿除湿,可用于饮酒过度、湿热郁滞、食少体倦。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夏季可常食素炒绿豆芽。民间用绿豆芽同鲫鱼炖服,治乳汁不下。绿豆芽榨汁,加白糖代茶饮,治尿路感染、小便赤热、尿频等症。另外,因绿豆富含氨基酸和纤维素,若与韭菜同炒或凉拌,用于老年及幼儿便秘,既安全又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