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驶入“快车道”

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驶入“快车道”

  建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银行理财产品期限结构已从1个月、半年,发展到3年、6年以及更长期限不等;投资领域也从单一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到企业债、资产证券化产品、货币基金、信托计划等;挂钩指数从利率、汇率,发展到股票、石油、黄金等资源类指数;银行理财产品创新视野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由以高端客户为重点到逐步倾斜至普通客户,由以一般金融产品为依托到重点借力于衍生金融产品。

  近日银监会公布的2006年年报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有69家中外资银行获得了衍生品的交易资格;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电子银行业务交易规模达122万亿元;银行卡发卡量增加至11.7亿张。在综合经营方面,工行、建行、交行发起设立工银瑞信、建信和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这3家基金公司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资产净值,已从2005年的300亿元增至去年的600亿元。

  金融创新还需努力克服同质化问题

  不少业内人士同时指出,目前,银行业真正自觉性的创新活动仍然很不充分,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存在较大不足,行业内照搬复制式的“创新”占了很大比重。

  据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介绍,我国1300多个金融创新产品中,超过半数是外资银行的专利注册。

  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峰表示,大量模仿式的产品创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对市场需求、客户细分做得不够。

  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认为,目前我国企业处于成长过程中,居民的金融消费意识在逐步成熟,在很多方面有潜在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除了针对现有需求设计产品外,还要主动深入了解客户、帮助客户识别金融需求,前瞻性地开掘、发现、培育市场需求,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做市场的引导者。(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