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重形象思维 西方人重抽象思维

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西方人重抽象思维。 不同的民族都具有形象和抽象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只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侧重和选择。从

    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西方人重抽象思维。
    不同的民族都具有形象和抽象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只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侧重和选择。从总体上看,传统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而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则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种不同的侧重和选择,都植根于各自的民族文化土壤。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周易》以“观象制器”解说中国文化的起源,汉字以“象形”推衍构字之法,中医以“观面象察舌色”诊治疾病,天文历法研究“观象授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观“天象”预测气候变化,美学则以“意象”为中心范畴,将“意象具足”视为普遍的审美追求。而西方人在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解析的过程中,以探究世界的始基为最终目的,以分类方法为主要手段,试图从物象的类别中提出该类物象的共相,再递级上升做纯思的抽象概括,将各类物象的共相归在一起,形成柏拉图所称谓的“理念世界”,而各类共相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以概念为内核的语言符号,不像汉语的共象仍以象语来表达。汉文化 “尚象”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形象的思维方式,而西方文化“尚思”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直接反映在句子词汇的使用层面上。汉语较少使用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而较多地使用具有实指意义的具体名词;但在英语中抽象名词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虚实转换即是指词汇抽象概念与具体意义的相互转换。在英译汉中往往需要将英语中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转换成汉语的表示具体概念的名词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反之亦然。如:(1) He has surfaced with less visibility in the policy decisions. (在决策过程中,他已经不那么抛头露面了)visibility是抽象名词,只有翻译成“抛头露面”这样的具体名词较合适。(2)对于胜利了的人民,这 (指政权)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样地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东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译文:Like food and clothing, this paper is something a victorious people cannot do without even for a moment原文中“布帛菽粟”均为表示实指的具体事物名词,在句中主要起比喻的作用,如逐词直译为:Cloth, silk, bean and grain,则显得拖沓噜苏,且弱化了比喻形象;译文将其虚化概括为food and clothing.简化了词语,突出了比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