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人们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包括两方面,即:“一是心理学层面,核心是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进。二是实践层面,就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由此看来,学生的创新,不是从无到有的发明,只要获得知识的进程对他本人来说是独特的,新颖的,具有价值的,就是创新。因为,教学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火花。因此现代科研观提倡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以人为本,充分开展学生的各种潜能,注重健全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真正“动”起来。而创新个性品质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保证。教学实践证明,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挖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新火花在学习过程中时时闪烁,运用“引导观察、诱发多问、激励动手”等手段是行之有效的。

一、营造宽松气氛,唤起学生创新的信心。

   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唤起学生创新的信心。一次,我教古诗《登鹳雀楼》时,问:“小朋友们,有谁知道王之涣吗?”我原想,孩子这么小,也许不会有人知道,哪想到班上有一位平时爱看书、胆子特别小、上课很少举手的男孩子有点按捺不住了,坐在位子上开始讲起来,我和同学们都很吃惊,这时,我巧妙地对他说: “我知道你特别爱看书,你能大声地把你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吗?相信同学们会鼓励你的!”我用手示意,同学们都鼓起掌来,这位腼碘的男孩不好意思地笑了,站起来自信地讲述着相关故事,虽然语言不是很通顺、流利,但他大声地发言了。讲完后,我和同学们又报以热烈掌声,表扬他的进步。由此可见,老师的语言无不流


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总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他,两次掌声让课堂气氛活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有目的观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情境讲述,可挖掘他们潜在的创造力,从而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比如,下雪天,我利用课间十分钟引导学生观察雪花的形状及颜色。说起颜色,学生们会脱口而出:“像白糖”,“像面粉”,“像霜”,“像棉花”。他们把雪花和生活的事物进行类比,得出结论,这本身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说起雪花的形状,孩子们的扩散性思维有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有的学生说:“像白鹅的羽毛”,“像蒲公英的种子”,“像六角星”。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每当这时,我就会感到,孩子们年龄虽小,但他们创新的萌芽却随处可见。

   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物的过程中,我还会发现,学生们幼小的心灵世界,却蕴藏着是非分明的辨别能力。正式在他们的争论中,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尽情发挥。创新的欲望得到了充分调动。如,在讲第三单元春天中的一课《春天的手》时,我提出问题:春天的手温暖轻柔,它经过的地方都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正是春天,自己找找看。之后,我让学生们进行情景讲述,有的说:“春天的手掠过小河,小河融化了。” 还有的说:“春天的手抚摸大地,树全变绿了。”这时问题出现了,同学之间展开了争论,其中一个同学说:“不对,松树冬天也绿,冬青冬天也绿,不能说全变绿了。”显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了新知,创新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三.学生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要的一环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


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鼓励,要提倡,要引导。一个好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疑问难、讨论争辩中达到“蓦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对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使学生敢问、会问。比如,我教12单元中《池塘边的叫声》一课时,先播放光盘,出示课题,配有一只青蛙和一条小鱼,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然后我说:“看了课题,谁能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一定是个聪明的孩子。”一句话打破了学生们不敢问的心理障碍,同时,又激起了他们提问的欲望。学生马上提出:小青蛙为什么要不停地叫?小鱼在听它讲什么呢?等等。这时,再播放光盘,启发学生边认真听课文配乐朗读,边仔细看活动画面,自己寻找答案,在看书时发现疑难问题可以讨论。学生看画面,读课文后,又问:有什么办法能帮助小鱼了解岸上的事情呢?学生通过看、听、读、想,学得积极主动,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掌握了一些课外知识,大大提高了多向思维能力。

四、发散教学,培养求异思维 ,更好培养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采用发散教学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就愈来愈大,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方面发展。例如回答一些灵活的题目,只要学生思路正确,答案可以百花齐放。如教《快乐的小公鸡》这一课,我这样问:“小公鸡为什么这么苦恼呢?大家动动脑子想想,有什么办法能让小公鸡快乐起来呢?”课件演示,一只头戴问号的小公鸡在等着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有趣的画面,激起学生浓厚的


兴趣,并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有的说:“小公鸡帮助牛爷爷耕田就快乐了,”有的说:“小公鸡帮助青蛙捉害虫就快乐了,”还有的学生说:“小公鸡只要帮助别人做好事就会快乐”……学生想出了一系列办法,引导结合当时情况,选择可行的办法,通过分析、比较、推理,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训。

五、启发学生动手,激励学生的创新实践。

   一年级的学生训练重点是字、词、句的训练,学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温故知新,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为中高年级段篇的学习及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每教一年级时,我都在第二学期进行“写一句完整话的”训练。其目的一是巩固已学过的生字词,二是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了调动学生写话的积极性,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 指定运用某些词语写一句话。

   学生用给定的词语写话,能给学生某种启发,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词可写,还规定不会的字可以用图画代文字,这样以来,学生们写话的热情被调动起来。比如:我让学生运用“有时……..有时……”写一句话,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月亮的脸有时圆,有时弯,真是奇怪。”一句简单的话,表达了小作者对自然界的好奇之心。脸字没学过,有的学生用图画代替了,这不就是实实在在的创作吗?他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学过的文字和绘画技能,把形象思维的结果表现出来,这和成人的创造发明同样难能可贵。

2、运用激励机制,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儿同成年人一样,同样有获得成功的喜悦,被肯定被认可的需要。因此,当学生们的创作火花闪现的时候,要及时捕捉和保护。所以对于每位学生写的话,我都以不同的方式给予鼓励。对于一般的学生只要写了,我就在作业本上盖一个小红花;对于较好的,我会写上几句鼓励的话,如:你写的太棒了,想象力很丰富。对于写得最好的,我不但写评语,还要让他读给全班的同学听,讲评什么地方写得


好。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六、续编故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依赖于想象力的提高。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诱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给学生讲完课文《池塘边的叫声》,我引导学生想象,问:“青蛙给小鱼讲了哪些故事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尾。”学生兴趣怏然,思维的闸门大开,很快就编出了好几种故事的结尾,有的学生想象想出小青蛙给小鱼讲它是怎么捉害虫的;有的想象小青蛙给小鱼讲其它小动物的生活方式。等等,总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的脑子里诞生了。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训练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创新实践,从而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