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博士归国创业:大数据时代没有旁观者

重庆两江新区誉存科技总部大厅里,最醒目的便是那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那是公司的数字可视化系统,上面不停地显示着当天的数据处理流程和产品核心功能在全国的应用情况,在常人看来生涩的数据和图表不停地跳跃、变化着,显得科技而硬核,这是陈玮每天都要驻足的地方。

女性从事大数据风控产业,少见,但帅。陈玮说她喜欢看着那些数据跳舞,就像她爱眺望夜晚的星空,总觉得在那深邃中透着神秘的美感,引诱着人们不断地去探究、去发现。声音柔和,笑容甜美,眼里闪烁的光却透出几分刚毅。

▲图片拍摄:雷辉

若不是因为6年前那次省亲,她应该还在位于美国德州奥斯丁家的后院眺望星空。彼时,她还是纽约华尔街某投行的投资总监、美国第二大捐赠基金的联合创始人、纽约Pacific私募基金副总裁、大数据独角兽公司Palantir的早期投资人。

而,她和誉存一切的故事,都要从6年前说起。

初尝“拐点”

若说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生拐点总是伴随着灵光突闪,6年前陈玮就被闪了一下。

重庆某银行,陈玮坐在柜台明净的玻璃外,静静地看着手中的几页文件,柜台里工作人员脸上挂着标准的微笑,显得职业而得体,她正努力地将一些政策规定传达给柜台外的客户。陈玮完全没有在意,她的脑袋里正有一万匹马在奔腾。

这次,陈玮是回家省亲的,为了方便打算办一张信用卡。可是,因为她十多年来都生活在国外,没有在国内的消费记录,仅能办理额度3000元的信用卡。而在美国,凭借自己的信用记录,申请额度至少有5万美元。这巨大的落差非但没有让陈玮气恼,反而令她十分兴奋,就如同当年新大陆刺激着哥伦布。

挑起陈玮那根兴奋神经的是,她发现中国的个人及企业的征信记录几乎只存在于央行的征信系统中。而在美国,独立于政府与金融体系之外的第三方征信机构已经存在了100多年,早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市场体系与产业链条,更出现了如Exprian、Equifax、TransUnion这样的国际征信巨头,每年瓜分着数千亿美元的市场份额。

初步估算,至少有9亿中国人因为没有贷款经历而缺乏信用记录。其中,18岁到26岁这个年龄段的在校学生和刚进入社会的青年,更是属于信用记录空白人群,他们却在个人消费、贷款、求职和交友等方面对个人信用有着强烈的需求。中国征信市场空间将会超过1000亿元。但是,当时中国所有从事个人和企业征信的第三方机构是——0。

面对着这片即将呈现的“蓝海”,陈玮那颗不安分的心剧烈地躁动起来。

“那时,真的想马上回国大干一场!”

这个计划意料之中地受到家人的一致反对。为了劝阻她,父母还专程飞到美国,这可能是陈玮生平第一次让父母这样操心。

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从小到大陈玮都是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小孩。

作为一名学者,将科技向产业转化一直是陈玮的愿望。取得博士学位后,她毅然投身到95%都是白人男性的华尔街投行领域。这个黑头发、黄皮肤、体型娇小的亚洲姑娘,就像是《欢乐颂》里的安迪,凭着对数字超强的敏感和对理想的坚定执着,很快成为了华尔街炙手可热的女强人。

几年中,陈玮帮助孵化了超过30家科技型初创企业,其中包括2家上市公司,投融资总额超过1亿5千万美元,管理超过9000个高新技术专利,并获得美国“杰出女性科学家”称号。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她感受到了大数据与金融结合所释放出的巨大势能。

这时,她才仅仅30岁出头。女博士、华尔街、投行、杰出女科学家,各种闪耀的光环加持在她的身上,包括陈玮的父母在内,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样已经足够了。若不是因为那次命运中的省亲,陈玮也认为自己会在这样的顺遂中一路走下去。

此时的人生对于陈玮来说就像是一道多选题,令人困扰的往往是众多的选择,而不是题目本身。任何选择,都意味着将放弃另一些东西,无论你怎么选,都难免会有遗憾。所以,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比较掂量上,不如全心全力走好已经选择的路,不去羡慕其他路上的风景和繁华。

“我女儿做事就是特别有韧性,一旦目标确定以后,她就会沿着那条路走下去,一直走下去。所以,我们只能选择支持!”

然而,再幸运的人,命运也会同你开几个玩笑——父母妥协的同时,陈玮发现自己怀孕了,这是她的第二个孩子。这次怀孕虽然打乱了她大干一场的计划,却让她有更多时间去沉淀和思考。

于是,在美国奥斯丁家的后院里,她时常仰望星空,感受着腹中那个小小的、同自己一起脉动的心跳,筹划着未来事业的雏形,就如同在孕育着两个小生命,令人期待。

夏天的德州刮着燥热的风,在儿子满月的当天,陈玮收拾好了行装。郑重地合上了奥斯丁那个家的门,就如同在心中同自己的过去划了一道分界符,她感到自己的手心有点湿润,内心却无比坚定。

踽踽独行的拓荒者

2014年,人工智能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在阿里巴巴等IT巨头及无数中小科创企业的努力下,杭州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在散发着迎接智慧城市的讯息。这一讯息和着陈玮的激情就这样在此停下了脚步。

与朋友合租了一层办公室,3个联合创始人加上几个技术员,6、7个人相约着去看了一次钱塘江大潮,吃了顿便饭,当晚回公司敲下第一行代码,这就算是开张了。

“真的是十分随意了,但心潮是澎湃的。”谈及这段经历,陈玮也忍不住大笑出来,露出洁白的牙齿,十几年海外生活在她性格中打下的烙印清晰可见,大开大合,恣意张扬。

在杭州不论工作环境还是平台,与美国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但陈玮并不在意,还开玩笑说自己是共享办公模式的先行者。

大数据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在美国已经算得上相当成熟了,但在国内还在初期发展阶段。一开始,陈玮试图将在美国已经十分成熟的经验依样画葫芦照搬到中国来。通过对用户的消费记录、配送信息、退货信息、购物数据等进行风险评级,寻找符合风控标准的用户,为符合标准的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力求建立中国人的个人征信体系,填补市场的空白。

但,这其中包含海量的文本信息,依靠人力去完成这个实体抽取过程,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一般是用机器去抽取。而在美国,这项技术非常成熟,但都是基于英文进行的模型训练。中文和英文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中文的语言特定更加复杂,关系类型体系也不通用,中文关系抽取的公开语料更是少之又少,极大影响了中文实体关系抽取的准确率。于是陈玮决定自己开发一个机器学习平台。这是她创业遇到的第一个坎。

“每天一睁开眼,就面临各种困难。”谈到那个艰难的时期,陈玮再一次展示了她的乐观:“但是不要怕,努力面对,如果不行就再睡一觉,也许一觉起来就想到解决方案了。哈哈哈哈哈!”

要知道,像亚马逊这样的大公司当时也才刚刚开始推出类似的平台,事实证明,这一步陈玮是走到了点子上。自主创新的机器学习平台,过程虽然艰辛,但奠定了誉存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基础。此后,在帮助数据的清洗融合、建模分析和服务应用等方面接连取得突破。

技术层面的突破给陈玮带来的喜悦是巨大的,可还没来得及庆祝一下,就被现实一棒打回了地面。

这个时代中国面临一次重大的变革,但大多数人和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准备好,很多企业甚至根本不知道大数据可以用来做什么!“我们首先要逾越的障碍是要从零开始培养市场、培养客户,实在太难了。”

于是,每一次的客户拜访都几乎演变成一次大数据基础知识的科普,陈玮甚至准备了一套10分钟金融大数据的入门PPT。但因为领域太新,国内没有可以借鉴的实例,有时嘴皮都磨破了,还是没有办法说动客户。

总有一些体会因为印记太深而难以抹去,比如说失败。“那一次挫折感挺大的。”

当时,公司研究了一款针对通讯行业的金融大数据产品,因为公司落脚在杭州,所以首先想到的客户就是浙江电信。

公司3位创始人轮番上阵,精心准备了介绍产品的PPT,多次去浙江电信登门拜访、推广,始终无法取得浙江电信负责人的认可。直到后来甚至发展到去蹲守、逮人,几轮围追堵截,浙江电信几乎将他们3人列入了黑名单。

“我们真的是努力到无能为力了!”陈玮依然笑着,只是这次的笑容中多了一丝苦涩。

这一经历,让陈玮意识到,在中国从事大数据行业,技术过硬只是一方面。但首先,你还必须是一个拓荒者、布道者。

▲图片拍摄:雷辉

“必须要有这个觉悟,只是当时缺乏对国内市场环境的了解,有点被打蒙了。”

冬日里的杭州,多雨而阴郁,似乎天气也在配合陈玮当时的心境。

傍晚,西湖苏堤,小雨。陈玮低头凝视着水面的圈圈涟漪,眼中带着几分落寞。夜幕降临,蒙蒙雨雾中的断桥和雷峰塔,影影绰绰的正被黑暗蚕食,好像心中那份创业的信念也在一丝丝瓦解。

“坚持下来,全靠一碗重庆小面!”

西湖边上一家重庆小面馆收容了淋得浑身冰凉的陈玮,操着家乡口音的老板娘端来热腾腾的小面,在热气的掩护下,陈玮第一次低头哭了鼻子。但当花椒和着油辣子的气味冲进鼻腔时,陈玮作为重庆辣妹子那股韧劲也被唤醒了。

收拾心情,她同自己的技术团队合作,将产品完善升级,再次推出金融大数据产品“烽火台”,最终得到了中国电信集团的认可,在全系统范围内推广,至今仍然是中国电信集团唯一认可的金融大数据产品。

归故里 从故业

一碗小面,不仅唤醒了陈玮的斗志,也唤醒了她对故乡的思念。回去,成了心中挥之不去的牵绊。

也就是在这时,故乡重庆向她抛来了橄榄枝,重庆两江新区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并专门给誉存科技发来了邀请函。陈玮明白,该回家了,带上自己的一腔热血、满腹经验,回到故乡、遇见故人、再从故业。

“两江新区对科创企业政策很好,再加上就在地铁边上,最重要的是我想回来了,所以就选这里了。”作为3个合伙人中唯一的重庆人,这个搬迁理由说起来多少有点任性,但陈玮依然就是那副洒脱的模样。

▲图片拍摄:雷辉

刚回到重庆,一个现实问题就摆在了陈玮面前——没人可用。一个科创企业,没有技术员、没有工程师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大脑,只能陷入瘫痪、陷入植物状态。

杭州,是中国大数据产业的高地,拥有像阿里巴巴这样的龙头企业,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大数据行业人才聚集的地方。陈玮当时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将杭州作为归国创业的第一站。

而当时重庆大数据行业,用一片荒芜来形容也一点不为过,从企业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