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烧烤食材外送 海底捞求解同质化

  继开启茶饮外送业务后,海底捞开始新一轮外送产品创新。3月6日,海底捞宣布开启烧烤食材外送业务,目前已在北京、成都等部分外送门店上线烧烤食材产品,包括生肉串产品、烤锡纸菜品、烧烤小料、烧烤工具等。其实,在食材供应赛道上,海底捞一直在探索,此前就开了一家线下食材供应超市。而在火锅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海底捞也亟待从产品及场景多个角度开启差异化布局以巩固市场。

  外卖烧烤上新

  海底捞的外送“菜单”中又多了一位成员。3月6日,海底捞宣布上线烧烤食材外送业务,目前在北京、成都等部分海底捞外送门店推出,其他城市陆续开放中。

  记者从外卖点单界面看到,如今已经上线多款烧烤食材产品,其中包括羊肉串、麻辣排骨串、奥尔良鸡翅串等多款生食肉串,价格区间为20-28元不等。同时,还增加了蒜蓉辣酱烤粉丝、蒜蓉辣酱烤脑花等四款烧烤锡纸菜品,售价在11-22元之间。除了烧烤食材外,还提供瓦斯气、电烤炉、刷子、夹子等烧烤炉具与工具。

  其实,这并非海底捞首次对其外送业务进行补充。去年11月,海底捞宣布茶饮产品加入外送行列,在第三方外送平台搜索“海底捞外送茶饮”即可下单。目前,北京商报记者在海底捞外卖点单界面也同样看到了“嗨茶饮”产品。

  而对于烧烤食材品类,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曾试水过此类业务。记者联系到海底捞,其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补充居家消费场景需求,海底捞外送北京、成都部分站点以及海底捞外送抖音小店增加了烧烤食材。同时,随着天气回暖,海底捞外送提供烧烤食材也能丰富踏青郊游等用餐场景的选择。对于未来规划,海底捞表示会根据市场情况做相应补充或调整。

  延伸业务链

  从增加烧烤食材品类不难看出,海底捞正在对其外送业务进行品类延伸,同时也是不断加码对于食材供应赛道的挖掘。

  其实,海底捞如此看重外送业务与其外送业务表现较为突出有一定关系。外送业务一直是海底捞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海底捞曾在财报中表示,其绝大部分收入分别来自经营餐厅、外卖业务和调味品及食材销售。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海底捞的外送业务表现突出。根据海底捞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集团实现收入97.6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由1.6%增至4.2%。而随着疫情好转,堂食就餐率提升,其外卖业务仍表现较为稳定。截至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外送业务营收达3.46亿元。

  另外,此次布局也再次显露出海底捞对于食材供应市场的“野心”,同时也似乎有种“秀肌肉”的意味。零售管理专家胡春才认为,烧烤食材外卖业务为海底捞现有外送业务的一种延伸。对于海底捞而言,其累积了一定的供应链优势和自配能力,火锅与烧烤食材又在原材料加工处理方面有相似度,因此具备一定优势。另外,天气逐渐转暖,外出烧烤的需求增多,海底捞在此时推出烧烤食材外卖业务也符合消费需求。

  转攻为守?

  事实上,最近海底捞大事不断。先是巨亏预警,此前的2月底,海底捞公告称:相较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净利润约3.095亿元,预期将于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录得净亏损约38亿-45亿元。

  接着是CEO卸任。3月1日,海底捞发布管理层人事任命公告,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运营官杨利娟调任首席执行官,董事会主席兼前首席执行官张勇将继续担任董事会主席及执行董事;李瑜出任海底捞中国大陆地区首席运营官,王金平出任港澳台及海外地区首席运营官。

  在胡春才看来,海底捞曾推出了美甲等各式服务,而随着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升级、火锅品牌竞争愈发激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海底捞的部分优势已经被突破,故而需要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延续品牌竞争力。不过,虽然海底捞具备一定供应和品牌优势,但是单从烧烤场景来看,消费者加工烧烤食材的空间与时间有部分限制性。“而从品牌发展角度来看,火锅赛道中逐渐涌现出许多各具特色的火锅品牌,而‘新鲜’则是部分品牌吸引消费者的不二法宝。对于海底捞来说,仍需更深入研究消费者喜好,推出高品质产品,从而提升和巩固品牌影响力。”胡春才表示。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表示,近年来,消费者对于预制品、半成品的需求增加,市场前景良好,海底捞的新业务能够在增长收益与品类上为品牌进行补充。不过,虽然海底捞在全国市场具备一定的品牌基础,但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与消费能力存在差别,所以海底捞还需进行多品牌、多模式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以此占据不同的市场。